正文 兒童:永遠的教學立場(1 / 1)

兒童:永遠的教學立場

視點

作者:錢瀾

在我們的校園裏“種”著一棵蘋果樹,每到課後,孩子們便會來到蘋果樹下,休憩、閱讀、嬉戲……

這是一棵假的蘋果樹,樹幹是水泥做成的,常綠的樹葉和柔韌的枝條是塑料的,即便是那掛滿枝頭的紅豔豔的蘋果,同樣還是塑料製成的。於是有人說,“教人‘求真’的校園為什麼要作假呢?”“不真實的校園能教出‘真誠’的孩子麼?”質疑之聲讓我們倍感壓力,於是我們轉而求教於孩子們:“你們喜不喜歡這棵蘋果樹呀?”孩子們的回答是:“喜歡!”“為什麼喜歡呢?”他們的答案各不相同:

“紅紅的蘋果我喜歡!”

“常綠的樹葉我喜歡!”

“青蘋果樣子的小凳子我喜歡!”

……

為什麼成人眼中的“不和諧”與“不真實”,在兒童的世界卻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呢?心理學專家告訴我們說,如今的世界是真實和虛擬並存的世界,這樣的一個景觀拓展了兒童的心理空間,帶給了他們無限的想象,他們自然就喜歡了。

“假蘋果樹”風波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兒童的世界和成人是不同的,兒童比成人具有更豐富的想象力,他們的頭腦中沒有成人世界的條條框框,也就更具有無限發展的可能性。從中教師也不難得到另一種啟示:確立正確的兒童觀,切忌以教師個人的需求代替兒童的需求,以教師個人的興趣代替兒童的興趣。從兒童出發,堅持兒童立場的教學觀。

堅守兒童立場的教學觀,就是要在課堂上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兒童,讓兒童學會行使自己的課堂學習權利。兒童在課堂上應該擁有被尊重的權利、思考的權利、選擇的權利和表達觀點的權利。尊重兒童,教師首要的品質就是熱愛兒童,善於和兒童交往,保持童心,做到不隨便傷害任何一個孩子;落實兒童思考權,教師必須要精心研究兒童的學習起點,合理確定學習目標,讓兒童“自由學”“自由想”“自由做”,允許兒童“出錯”“出格”;落實兒童選擇權,教師不是袖手旁觀,而是做引領者和幫助者,讓兒童在自主發展中逐步學會選擇、學會判斷;落實兒童表達的權利,教師在課堂上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其在同伴前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堅守兒童立場的教學觀,教師必須好好研究兒童的世界,學會跳出課堂看教學,不僅要清楚兒童知識的起點,更要了解其生活世界、精神世界的起點。兒童在進入小學學習階段之前,早教的盛行讓他們過早地成為一種教育“半成品”,而家庭教育的潛移默化又讓兒童帶上不同個性特征的文化烙印,這些非校園教育因素必將影響兒童的學校學習和生活,它們或許成為促進兒童學習的新起點,也或許成為兒童進一步學習的絆腳石。

十年課改,老師們已經都養成了每一堂課問一問“為什麼教”“教什麼”“怎麼教”的習慣,卻還是會不自覺地忽略一些看似非主流的課堂教學問題,比如作業布置與課業負擔問題,教學內容的時代性和拓展性問題,兒童為誰而學的問題,等等。長久地忽略這些問題,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必然會大受影響。探究此類問題,我以為,其本質仍在於把握如何尊重兒童和發展兒童。

(作者單位:江蘇省太倉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