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數學思想為我的教學點亮航燈(1 / 1)

數學思想為我的教學點亮航燈

教學隨筆

作者:高小娣

拿到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已一年有餘。回望這一年多,我琢磨得最多、感受最深、觸動最大的,就是新課標中新增的有關“數學思想”的內容。我曾為這方麵的諸多問題困惑過:小學階段涉及哪些數學思想?為什麼我們每天與數學思想打交道,但卻處於“集體無意識”的狀態?既然數學思想本身就蘊含在數學知識和內容中,是不是隻要“教好書”,就自然滲透了數學思想?關注與不關注數學思想,其教學形態又有什麼區別?如此等等。我不敢說我現在對這些問題已經理解到位了,但欣喜的是,在求索問題答案的過程中,我自己和我的課堂都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可以說,數學思想為我的課堂點亮了前進的航燈。

一、精心梳理:從“散點”走向“係統”

數學思想蘊藏於數學的知識和方法中,不同的數學思想有可能隱藏於同一個知識點中,同一個數學思想也可能在不同的知識點中發揮作用,因此,學生理解和形成數學思想需要一個長期的、體係化的過程。經過對小學階段的教學內容及其蘊含的數學思想進行細致的梳理、分類與整理,我發現,在小學階段,數學思想無處不在。以“分類”為例,從一年級剛入學開始,學生就涉及給不同的交通工具、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紐扣等分類;到了中年級,給圖形分類,給數分類;再到高年級,給代數式分類,給方程分類;等等。同樣,抽象、歸納、演繹、模型、轉化、對應、極限、數形結合等思想,都可把它們納入到螺旋上升的知識框架和方法框架內。這有利於在教學中適時挑明,讓學生在不同時期、不同知識的學習中反複地體驗和感知,這就避免了過去“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隨意性,而是由“散點”式的教學,走向了反複的、係統的、跟進式的滲透,對學生全麵地感悟數學思想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二、引領探究:從“接受”轉向“感悟”

教學時,我常在思考,數學家們當初是如何總結出這些思想的呢?漸漸地,我明白了這樣的道理:不論我們是否總結出它,它就在那裏,不增也不減。學生能否說清楚數學思想的名稱並不重要,是不是能說全有哪些思想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否感悟到那些貫穿始終並發揮著重要作用的思想。這樣的思考,讓我一下子變得很是釋然——隻要教學不是告訴式,而是探究式,學生就能感悟到數學思想。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就有意識地讓學生經由“商不變的性質”,通過“類比”,提出猜想,進而從多個角度加以驗證,“歸納”出分數的基本性質,再通過多個層次的變式練習,發展學生的“演繹”能力。這種探究性的數學活動,融多種數學思想於一體,讓孩子真正經曆、體驗、探索、再發現,經曆數學化的全過程,真切感悟數學思想的獨特魅力。

三、關注整體:從“埋頭進”轉向“回頭看”

過去的教學,常常為了趕進度,一味地埋頭前進,結果就上成了有知識、沒思想的課。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以及聆聽專家的講座,我逐步體會到,原先“埋頭進”的做法,考慮的隻是硬塞給學生數學知識,不能讓學生體悟到數學中的規則是如何建立起來的,人們經過了怎樣艱苦卓絕的探索才總結出那些數學結論的,在數學發展的過程中發生了哪些有趣的軼事,數學家是如何開展數學研究的,如此等等。隻重視結果不重視過程的數學教育是不完整的,也是枯燥的、乏味的,日積月累,學生就會漸漸對數學失去興趣。所以,數學教學不能隻“埋頭進”,還要“回頭看”。“回頭看”不僅包括回頭看前麵所講的數學史、數學文化等,還包括引導學生回頭看自己學習數學、探究數學活動的曆程。例如,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時,我就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反思:你在解決問題時遇到了怎樣的困難?你是如何解決這些困難的?通過解決問題,你有什麼體會和收獲?你覺得這種成功的經驗還可以在哪裏派上用場?等等。“回頭看”不僅讓我的數學課堂充滿了溫情,而且變得豐富而飽滿,孩子們覺得,數學學習不再是枯燥無味的了,而是一種幸福的享受。

(作者係江蘇省海安縣明道小學教師、青海師範大學教育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