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海探航:心之方向
我和“教海探航”
作者:穆傳慧
吾之素年,誰予錦時?吾之素時,誰予錦愛?輾轉思之,唯有探航。探航探航,心之方向。
——題記
1995年,我參加連雲港市首屆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獲一等獎,次年被破格晉升為小學高級教師。這種變化,讓年輕的我在教育教學的求索中竟模糊了未來的方向,整天過著波瀾不驚的日子。這種寧靜在2004年年底被打破了,我校有兩位老師榮獲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獎,獲獎歸來他們忘我地講述自己美妙的“探航”經曆,這強烈地感染了我,忽然之間,對甚是陌生的“教海探航”,我油然而生一種莫名的向往與起航的衝動。
2005:震撼心靈的初見
上公開課我覺得駕輕就熟,但是要寫高水平的教育教學論文,則明顯缺乏自信。怎麼辦?硬著頭皮上——“既然選擇了遠方,就隻有風雨兼程。”在試一試的心態下,我的第一篇“探航”文章完成了。
“你獲三等獎了!”在祝賀聲中,我懷著難以言說的心情來到了2005年的頒獎地常熟市實驗小學。旅遊業有一句話叫“看景不如聽景”,然而“教海探航”卻給我不一樣的感受,那真是百聞不如一見,見麵還勝聞名。我如鄉下小子進了大觀園,眼睛與頭腦都不夠用了——特級教師對課堂的精妙演繹,青年才俊互動時的神采飛揚……路上與不相識的老師隨意聊聊,似乎每一位獲獎老師都有可能是深藏不露的高手。原來還可以這樣做教師,必須承認,瞬間我被“探航”征服了。
雖是初見,卻有與老友久別重逢的感覺,還有“恨不相逢年輕時”的強烈感受。我和一位同獲三等獎的朋友相約,來年“教海探航”頒獎大會上不見不散。
2006:無知無畏的碰撞
與我相約的朋友“逃離”了教師行業,另求發展。而我卻懷著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教海探航”征文的寫作中。記得文中很多自我感覺良好的句子,都是在公共汽車上“顛簸”出來的。上下班途中,我喜歡坐在公共汽車最後一排臨窗的角落,靜靜地構思我的論文。當靈感突然來訪的時候,我會很快地把稍縱即逝的思維火花記在小紙條上,否則它會跑掉再也找不到。
拿到複評後組委會回寄的論文,看到上麵那些標記,尤其是那個“001”的編號,老水手告訴我這次不出意外一定會獲得一等獎。幸福來得太突然了!這就是“探航”能給予我們的難以用語言表達的特殊感受!
還有更大的“驚喜”呢,大會交流的時候,主持人張俊平先生要求我們把準備好的發言稿收起來,現場即興互動交流,每個發言組十秒內無人回答,請組長作答。
這對於“探航”的老水手來說不是難事,但我這個“新人”就捉襟見肘了,要命的是我還是組長,更要命的是,許多時候我同組的老水手好像不約而同地考驗我一般,十秒稍縱即逝,作為組長的我隻好發揮無知者無畏的精神,不知所雲地侃侃而談……談得越多越露餡啊,但我得承認,我真感覺像在煉丹爐中被“熔煉”過了一樣。
2007:不可忘卻的光棍節
“追逐風,追逐太陽,在人生的大道上,追逐我的理想,我的方向,‘教海探航’……”
我的激情演唱引來了老水手項陽的追問:“傳慧,怎麼在唱我啊?”
“我在唱‘探航’啊!”我略顯羞澀地應道。
“追逐太陽,不就是向(項)陽嗎?”項陽智慧地“理答”。
談著談著,水手的心更近了,我們都覺得應該為我們摯愛的“教海探航”做點什麼,於是,2007年11月11日,那個絕不孤單的光棍節,有十位老水手聚在一起密謀了許久……
2008:“教海引航”的曆史記憶
連續三次獲“教海探航”一等獎的喜悅,策劃、組織、主持“水手俱樂部”學術沙龍活動的使命感……太多的“探航”記憶讓人感動。但最讓我難忘的還是首屆也是唯一的“教海引航”活動,那就是前一年光棍節十位老水手密謀的結果。活動在連雲港師專二附小舉行,形式有“名家新秀同台會課”“老水手講述探航故事”“專家與老水手指導青年教師撰寫論文”等,這就是後來“教海領航”活動的源起。
那是我第一次主持這樣的大型研討活動,與我聯袂的就是老水手項陽,項陽的知性表現與我的即性發揮,配合默契,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這也讓我在以後的主持活動中平添了許多底氣。
2009:水手對“探航”的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