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發不剃怎麼辦?盤到頂上,拿根簪子一別,老百姓的發髻用布包上,這個布就叫做幘。當官的發髻外麵戴冠,就是烏紗帽之類的。所以你看電視劇裏古人披散著頭發,那都是胡扯,不可能,都得往上盤起來。所以古代人洗頭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古漢語以字為單位,沐就是洗頭,浴就是洗身上。今天是一個詞語了,沐浴液、洗發液,古人是沐液和浴液,不一樣。當古人去世的時候,男的一死,你把他的發髻解開打散,到腰是沒問題的,過屁股的也有。今天女士都很少留這麼長頭發了。胡須也不能剃,隻能梳,新陳代謝自己掉,不能剃,剪人家胡子那是最大的侮辱。
其實漢民族的衣服既不便於生產,又不便於戰鬥,以至於中國古代的服裝演變的特征就是不斷向少數民族學習的過程。今天你把對襟係扣稱為唐裝,但那並不是大唐漢人的裝束,而是滿裝,是少數民族旗人穿的。旗袍更別說了,把旗袍作為中國的傳統服裝,十分牽強。
中國傳統服裝是上衣下裳,裳就是裙子,男女都穿裙子。在漢朝以前,成年男女也都穿開襠褲,因為外麵有裙子,從衣著上看不出這個人是男是女。尤其老百姓的穿著,都是灰色、黑色、白色的衣服,更難區分性別。褲最早的意思是脛衣,護腿的,相當於我們今天的長筒襪、連褲襪。死襠褲是後來跟少數民族學的,因為他要騎馬不能穿開襠褲,不能穿裙子。
我們中原人的打扮是峨冠博帶,老高的帽子,老長的大袖子,一走路帽子當避雷針,袖子當拖把,既省電又幹淨。少數民族則窄衣箭袖,又能引弓拉箭,又能揮鋤耕作,他們的衣服更合理,所以中原王朝就不斷地向他們學。
漢族人的衣服“Y”字領,沒有扣,靠腰帶。少數民族是小圓領、“一”字領,唐朝的服裝就很明顯學他們,改成了小圓領,烏紗、襆頭也取代了原來的峨冠。唐宋的皇帝穿的衣服都是這樣。到了明朝的時候,皇上隻有祭祖時才在腦袋上頂一個大搓板,掛一串算盤珠子,腦袋好幾十斤重,平時都戴烏紗了。峨冠博帶的大禮服也隻有祭祖才穿,平時不穿了。到清朝更不用說,一水的都是滿裝,所以明朝的遺民損清朝人,說腦袋後麵弄一根孔雀翎,衣服上除了飛禽就是走獸,簡直就是衣冠禽獸。說歸說,但是人家的衣服窄衣箭袖,打仗、生產的時候就是方便。
說了這麼多,就是為了說明漢服雖然大氣好看,但不合理。所以孝文帝實行漢製到這個時候遭到一定的反對,無奈皇上下令要一律穿漢服,穿鮮卑服的笞杖徒流死,就是拿板子抽,拿鞭子打。因此大家隻好穿,解除了掃街工人的痛苦。實際上,漢服是不利於生產和戰鬥的。
除了服裝外,順便說一下飲食。原來中原人說吃餅,是湯餅,就是餛飩不放餡兒的片湯,中原人的餅就是那玩意兒。今天大家吃的餅都是胡餅,是少數民族發明的,因為他不能騎在馬上端一鍋片湯,要方便隨身攜帶。中原人後來發現他的東西確實方便,今天我們愛吃的涮羊肉就是少數民族發明的。
實行漢製從強迫各位戴“避雷針”掃大街之後,皇上又讓百姓改漢姓。
孝文帝拓跋宏改成元宏,唐朝大詩人元軫就是鮮卑貴族,皇室後代。步陸狐氏改成陸氏,勿扭於氏改成於氏,尉遲氏改成尉氏。包括穆桂英都是鮮卑人,從丘目陵氏改的穆氏。就這樣,鮮卑八大姓都改成了漢姓。北魏在中國曆史上又叫後魏,區別於曹操的前魏。你可以叫它北魏,也可以叫它後魏、元魏,曹操的魏就叫曹魏。改了漢姓,以後這個人是不是鮮卑人,從姓氏上已經判斷不出來了。
衣服和姓改完之後,皇上下旨官員都得說漢語。
30歲以上的官員年歲大的,三年內學會漢語,否則這個官別當。30歲以下的官員你們年輕,半年內學會漢語,禁止講鮮卑語。鮮卑是曆史上那麼牛的一個民族,到現在連土話都不會說了。秦始皇書同文車同軌,以書同文最有意義。中華民族,這麼多人,就算是漢族,語言也南腔北調,N多種方言。現在好歹寫出來是一樣的,如果沒有秦始皇的書同文,中國就跟歐洲一樣,分裂了。歐洲好多國家的文字看著都類似,但是不一樣。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互相都能聽得懂,就跟咱們方言似的,但是人家愣分裂成那麼多國家,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它沒有統一的文字。所以現在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很有道理。
這個粉絲很大腕
還不算完,皇上快成漢室的瘋狂粉絲了,還得跟漢族人通婚,進行人種改良。
皇上跟自己的皇後講,我要娶漢族皇後了,麻煩您給讓個地兒。皇後不同意,皇上就把她送到廟裏,您出家當尼姑吧。然後皇上娶中原大士族李氏的女兒為皇後,中原士族是四大姓:崔、盧、李、鄭,一家娶一個,立李氏為皇後,崔、盧、鄭氏做皇妃,皇帝帶頭跟漢族的高門大姓通婚。皇上告訴自己的叔叔大爺哥哥弟弟們(爺爺可能歲數太大了,不便參與),把你們的鮮卑族王妃都送到尼姑庵裏去,跟崔、盧、李、鄭聯姻。我給你們找,一家發一個,必須跟漢族通婚,禁止鮮卑族之間通婚。這麼一搞的結果,下一代鮮卑皇子,二分之一鮮卑血統,再下一代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鮮卑族的血統以漸近線的方式無限接近於零,最後完全被漢族血統剿滅。幾代下來,鮮卑族這個民族就沒有了。所以後來入主中原的民族吸取了北魏的教訓,蒙古人不用說,隻能跟蒙古人結婚。滿族就跟滿蒙聯姻,不能跟漢人通婚,旗漢不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