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長江後浪推前浪(五代,遼、宋、夏、金、元)(12)(1 / 2)

上片開頭概括了章德茂出使時的形勢。“不見南師久,漫說北群空。”詞一開頭,就把筆鋒直指金人,警告他們別錯誤地認為南宋軍隊久不北伐,就沒有能帶兵打仗的人才了。從“當場隻手”到上片結束,都是作者鼓勵章德茂的話。“當場”兩句,轉入章森出使之事,言章森身當此任,能隻手舉千鈞,在金廷顯出英雄氣概。“還我”二字含有深意,暗指前人出使曾有屈於金人威懾、有辱使命之事,期望和肯定章森能恢複堂堂漢使的形象。無奈宋弱金強,這已是無可諱言的事實,使金而向彼國國主拜賀生辰,有如河水東流向海,豈能甘心,故一麵用“自笑”解嘲,一麵又以“得似……依舊”的反詰句式表示不堪長此居於屈辱的地位。“穹廬”,北方遊牧民族所居氈帳,這裏借指金廷。“槁街”本是漢長安城南門內“蠻夷邸”所在地,漢將陳湯曾斬匈奴郅支單於首懸之槁街。這兩句是說,這次遣使往賀金主生辰,是因國勢積弱暫且再讓一步,終須發憤圖強,戰而勝之,獲彼王之頭懸於槁街。“會”字有將必如此之意。這兩句的意思是說:你暫且到金人宮殿裏去拜見一次吧,總有一天我們會製伏他們,把金貴族統治者的腦袋掛在槁街示眾的。兩句之中,上句是退一步,承認現實;下句是進兩步,提出理想,且與開頭兩句相呼應。這是南宋愛國誌士盡心竭力所追求的恢複故土、一統山河的偉大目標。

下片沒有直接實寫章森,但處處以虛筆暗襯對他的勉勵之情。“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三句,意思是說,在這個堯、舜、禹聖聖相傳的國度裏,在這片孕育著漢族文化的國土上生長著的偉大人民當中,總該有一個半個恥於向金人稱臣的誌士吧!“萬裏腥膻如許”三句,謂廣大的中原地區,在金人統治之下成了這個樣子,古代傑出人物的英魂何在?偉大祖先的英靈何在?正氣、國運何時才能磅礴伸張?作者的這一連串責問,完全是針對朝廷上的主和派而發,在他的心目中,這些主和派是不折不扣的千古罪人。詞人堅信:金人的氣數何須一問,它的滅亡是肯定的,宋朝的國運如烈日當空,方興未艾。這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抗金事業的信心。這首詞氣勢磅礴,豪情萬丈,非常奮發向上,不像李煜的“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很消極鬱悶。

陸遊以詩為主,詞也很出色。陸遊的詩,可能是詩人裏麵傳下來最多的,大概是9600多首詩、100多首詞。如果不隻算詩人,寫詩最多的應該是乾隆,4萬多首詩,但是他寫的沒法看,以文為詩,白得要命。4萬多首,一天得寫幾首,一個人幹掉《全唐詩》。梁啟超先生曾經這樣評價陸遊:“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消盡國魂空。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陸遊文武雙全,活的時間挺長,80多歲,一生壯誌難酬。“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一年一年盼不來,所以他最後死的時候都是“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告訴孩子們什麼時候驅除韃虜了,上墳的時候記得告訴我一聲。他死後沒幾年金國就滅亡了,但興起了更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幸虧老頭兒活著時沒看見。

聽不懂我的話?罵死你

宋朝文學的另一個成就是話本。話本實際上就是小說,比如說《三國演義》的故事,話本裏就有,聞劉玄德敗,大家就流淚,聽見曹操失敗,大家就拍桌子鼓掌。實際上一直到唐朝,都是以曹魏為正統。因為晉是繼承的曹魏,所以陳壽寫《三國誌》,曹魏是正統,蜀漢和孫吳不是正統。以後東晉南朝,包括隋唐在內,都是繼承的晉,以曹魏為正統、蜀漢為奸逆。隻有到了宋朝,才把蜀漢當做正統。因為誰占中原誰就是正統,宋朝喪失了中原,難道能說自己不正嗎?所以,強調王道所在才是正統。長安、洛陽不算正統,王道才是正統,現在王道跑杭州來了,我依然是正統。按此說來,雖然劉備跑成都去了,但他是漢之王道,也是正統,地處蜀地,王乃漢王。

宋朝的這種思想觀念,使得《三國演義》這些本子的底稿在宋朝就形成了。現在你要是中午的時候打出租車,會發現十個司機可能有一半在聽評書,田連元、單田芳,他們普及曆史知識主要就靠評書。評書講的那個東西,距離曆史真相其實很遠,但是大家愛聽,這種東西深入人心。我小時候聽,現在不聽了,一聽就笑,太搞笑了,劉秀怎麼會殺功臣?那是劉邦。劉秀是不幹這事兒的。但是這個東西很故事化,市民就愛聽閑話,所以才深入人心。

元朝文學的最高成就是元曲,元雜劇和散曲合稱元曲,代表作是關漢卿的《竇娥冤》。元曲為什麼在元朝廣泛推廣,因為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這幫人快馬彎刀征服了中原,不覺得文化有用,文化有用能被我們打成這樣嗎?所以整個元朝90多年才開了16次科舉,文化幾乎沒有出路了。“文革”時代,知識分子被稱為臭老九,這就是蒙古人定的。什麼叫臭老九?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讀書人比妓女低一等,比乞丐高一等而已,儒生就是臭老九。臭老九的時代,知識分子沒有科舉,就做不了官,他們想來想去,就把自己的滿腔憤懣訴諸筆端。寫什麼東西最能引起共鳴?元曲。這就像電視劇劇本,你寫小說,老百姓不看,你寫劇本,演出來大家都能看。《竇娥冤》裏“你不分好歹何為地,你錯堪賢愚枉做天”,這罵誰?罵朝廷。蒙古人不懂漢語,聽不明白什麼意思。要是漢化得比較厲害的清朝,那完了,清朝皇帝漢話水平太高,一聽就明白。你罵蒙古沒關係,反正我聽不懂,我就知道羊腿好吃!於是上麵傻統治,下麵猛罵街,助長了元曲的成熟和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