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大浪淘沙,滄桑巨變(明清)(9)(1 / 3)

鄭成功收複台灣後,台灣在鄭氏統治下,經曆了鄭成功、鄭經、鄭克塽[11]三代。鄭經在三藩之亂的時候起兵響應,結果被朝廷打敗了,連金門、廈門也丟了,在大陸沿海就沒法立足了。

鄭經死後,鄭克塽年幼,清廷趁台灣“主少國疑”,命施琅[12]進軍台灣。施琅原是鄭成功的部將,當年得罪了鄭成功,被鄭氏滿門抄斬,孤身一人投向了清朝,念念不忘要收回台灣,對清廷忠心耿耿。他打敗鄭軍,攻到台灣島上後做的第一件事兒,就是去鄭成功的陵廟,拜祭先主。你當年殺我全家,我不記仇。鄭氏子孫都嚇壞了,鄭克塽當時隻有13歲,先王當年殺他全家,他這一打勝仗,我們鄭氏肯定要滅族了。沒想到,他第一件事兒就去拜祭先王的陵廟。更感人的是,康熙皇帝為鄭成功廟親題對聯:“四鎮多異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誌,方知海外有孤忠。”

上聯是說當年南明四個總兵,擁兵百萬,其中寧南侯左良玉擁兵70萬,清軍南下不戰而降。要不然,以江南之富,半壁山河,百萬大軍,比當年宋高宗草創南宋時候的條件好多了。南宋撐了一百五六十年呢,南明怎麼這麼快就讓人滅了?就因為四鎮多異心,隻有鄭成功金門、廈門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下聯是說南明五個小朝廷,福王、唐王、桂王、魯王皆無寸土,隻有鄭氏台灣一隅抵抗清朝,證明海外有明朝孤忠。清朝皇帝高度評價了鄭成功的抗清行為。

台灣收回來之後,大多數清廷官員主張放棄。把島上的漢人全遷回大陸,其他民族愛怎麼著怎麼著,自生自滅,不要那個地方,蠻荒之地,不值得管。大多數大臣是這個建議,還有大臣主張租給荷蘭,一年十萬兩銀子,那鄭成功可就白幹了。隻有施琅力排眾議,堅決要求對台灣進行管轄。台灣為東南七省門戶,如果台灣不保,則東南危矣,東南又是朝廷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東南不保,國本動搖。最後聖祖皇帝拍板,說台灣定則海疆定,海疆定則東南定,東南定則天下大定,所以台灣不能放棄。

今天也是這樣,台灣是我國唯一麵臨太平洋的省份,收回了台灣,就意味著我們衝出了第一島鏈,真正進入了大洋,我們的海軍才能變成洋軍。否則隻是海軍,隻能在海裏撲騰,所有進入大洋的海峽要道都被人家封鎖著。

1684年,清設台灣府,隸屬福建省。當時台灣並不是一個單獨的行省,而是一個府,下轄三縣,歸福建省管轄。1885年中法戰爭後建省,首任台灣巡撫是劉銘傳。

張學良將軍有一首詩評價鄭成功:“逆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義抗強胡。豐功豈在尊明朔,確保台灣入版圖。”他從荷蘭人手裏收回台灣,清朝再從他後代手裏將台灣收回來,這就名正言順,確保台灣入版圖。

清朝對決沙俄

明清之際,清軍主力進關,東北空虛。俄國趁機強占了雅克薩和尼布楚。俄國本來跟我國並不接壤,但是曆代沙皇不斷擴張,對土地有一種特殊的執著。但俄國人占了土地之後,並不好好建設,就一味地擴張。當時西伯利亞地區是無人區,俄國人就派出探險隊去探險。探險隊是由殺人犯、縱火犯、盜馬賊、強奸犯等構成,俄國官員問他們是願意服刑,還是去探險?那他們當然願意探險了。

一個叫博雅科夫的小流氓,帶著70個混混兒進入中國境內“探險”。那是在1643年,大清入關的前一年。這個博雅科夫帶著70多個流氓進來,還沒有遇到軍隊,就被鄂倫春獵人一陣亂箭,射死一半。剩下的人困在冰天雪地裏沒得吃,就吃同伴和被他們殺害的中國人的屍體。中國人看到被他們吃剩下的屍體,嚇壞了,這是什麼東西,居然吃人?所以,俄羅斯被稱為羅刹國,俄羅斯人被稱為羅刹人。世宗雍正皇帝在位的時候,俄羅斯有使團在北京,他們修建東正教教堂,這個教堂被稱為羅刹廟,就在今天東直門俄羅斯大使館那個位置,是世界上占地麵積最大的大使館。

清軍入關,滿洲人一共就百十來萬,這一入關走了百分之八九十。清朝統治者又非常不自信,在他們統治時期,東北幾乎就是無人區,不允許漢人去東北。因為清朝統治者擔心有朝一日萬一在中原站不住腳,還得退回東北老家,不能東北這疙瘩全被漢人占了,那我就偷雞不成蝕把米了。所以,朝廷有意製造的無人區,就讓俄羅斯撿了便宜,全給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