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內憂外患奈之何(兩次鴉片戰爭)(1)(1 / 3)

01.玩不過你,就開打吧

資本主義要擴張

大清入主中原近兩百年,在嘉慶、道光時,社會已經露出衰靡之象。西方資本主義的狂瀾,卻洶湧澎湃。自工業革命[1]後,民族主義勃興,西方列強都向外擴展,新大陸成為新一輪角逐的焦點。資產階級發展的機會就像禿子頭上一根毛,你抓住就抓住,抓不住就沒了,西方國家玩兒命地苦苦尋覓。

英國是世界資本主義的發祥地,17世紀40年代,英國最早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8世紀又率先開啟工業革命,一個多世紀的積累與聚集,使其一躍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工業國。鴉片戰爭前後,英國每年的煤產量達到3000多萬噸;生鐵產量達到140萬噸;機械紡紗業所用的棉花量達到5.2億磅(1磅合0.4536千克);築成鐵路數千公裏。英國2/3的勞動人口從事工業生產,曼徹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等大型工業城市迅速崛起,首都倫敦的人口發展到200多萬,資產階級勃興之勢如驚濤駭浪般席卷了整個國家。資本主義發展需要原料與新市場,使得英國亟待向外尋求發展的出口。從對外擴張所必需的海軍力量看,1836年,英國已擁有大小船艦500餘艘。

俗話說,小妞愛花,小子愛炮,不過是各有所好。鴉片戰爭前的大清國,好的就是萬民臣服,萬國來朝,外藩君王來中國必須向中國皇帝磕個頭,稱個臣,派遣個把貢使來京呈遞表文,進呈方物,以示誠意,隨即接受封賞。頻繁來朝的,是朝鮮、安南[2]、琉球之類的小國。西方國家派使節來華,並不為稱臣朝貢,隨著西方使團而來的,還有貿易團體,做買賣是西方來朝的真正目的,但清朝卻將他們一概視為上貢的。

明清以來的中外貿易[3],一貫本著和平共處基本原則,沒有什麼大的衝突。頭號資本主義強國英國,不管如何強大,同中國人做的都是賠錢的買賣,銀子進得少出得多,永遠處於逆差。英國是個古董販子,眼裏識貨,它看中了你家的市場和原料產地,你這裏有,你這裏還富裕;英國還是個無賴的販子,看了想搶,就要打你。為了市場和原料,不管了,打吧,鴉片戰爭就此爆發。

虛弱的清朝

中國國內以自然經濟、農業文明為主,男耕女織。農業文明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是土地。當時的中國,土地高度集中,也就是說土地都被兼並了,大量耕地在貴族、地主手中,皇帝老兒是全國最大的地主。據1812年(嘉慶十七年)統計,皇帝直接或間接掌握的土地達83萬頃。乾嘉之際的權臣和珅就占田8000餘頃。道光年間的大官僚琦善則有地252頃。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隻有很少或者完全沒有土地。農民兄弟在地租、賦稅、徭役和高利貸的重重盤剝下,陷入貧困破產和流離失所的悲慘境地。農民同地主之間的矛盾,是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

絕對的權力必然帶來絕對的腐敗。君主專製的中國,軍備廢弛。鴉片戰爭前夕,清朝的八旗兵和綠營兵[4]編製上雖有八九十萬人,但武器落後,其裝備水平與清朝早期相比反而有所退步。而且軍隊軍務廢弛,缺乏訓練,軍紀敗壞,國防力量十分虛弱,每年消耗餉銀2000萬兩以上(占當時清朝將近半年的財政收入),腐朽的程度難以想象。

當時中國的軍事力量是以冷兵器為主,而西方列強已經完全過渡到火器時代。當然,即便是以冷兵器為主,如果勤加操練,在戰爭當中也不是一點作用發揮不出來。那個時候火槍的射速並不比弓箭快,就是射程比弓箭遠些。但是清軍武備不修,弓都拉不開,箭都射到腳麵了,這種樣子就是給你洋槍也沒用。

另外,財政虧空。大清怕打仗,太花錢了,國庫剩不了多少銀子。中國古代的財政跟今天的不一樣,今天的財政國家要編製預算、決算,每年大概能掙多少錢,要花多少錢,得留兩筆錢用於應付突發事件:一個是自然災害,像汶川地震那樣的自然災害;再一個就是戰爭。這兩筆錢是國家壓箱底的,完全不能動。古代沒有預算、決算,完全量入為出,一年收入4000萬兩,支出也是4000萬兩,多一兩沒有。如果發生了自然災害或者爆發大的戰爭,國家需要錢了怎麼辦?加稅!明朝為什麼滅亡?為什麼那麼多人跟著李自成幹?就是因為明朝加派三餉[5],這一加三餉,老百姓全跟李自成玩兒去了。

清朝看到明朝的教訓,永不加賦,慈悲為懷,善待百姓,輕徭薄賦,絕不能再增加賦稅。可不增加賦稅的話最好什麼事都別發生,一生事朝廷就完蛋了。拿什麼打仗?養兵十萬,日費千金。財政虧空是一個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