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內憂外患奈之何(兩次鴉片戰爭)(6)(2 / 2)

林則徐去世時,鹹豐皇帝剛剛繼位,鹹豐帝很看重他,對於他的離世無比悲痛,親題挽聯,把他比作諸葛亮,諡號文忠。影片中林則徐被充軍時,親朋好友去送行,路遇力主同英國人簽約的琦善。琦善因為同英軍簽約,被當成賣國賊,也被充軍。林則徐上前跟琦善打招呼,琦善見到林則徐就放聲大哭,說你看你充軍落一個民族英雄,你看我弄一個漢奸的名聲,我哪兒說理去,都是為皇帝盡忠啊。林則徐就安慰他,說我這一去就再沒有機會見到皇上了(他後來做地方官確實再也沒有機會見到皇上),但因為你是宗室,你還有見皇上的機會。如果你再次見到皇上的話,林則徐說著就從自己車上抱出一個地球儀,交給琦善,說麻煩你把這個交給皇上,告訴皇上當今世界群雄並立,不能再做天朝上國的迷夢了。林則徐認識到中國當時在很多地方已經落後了,他是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在鴉片戰爭不久後的1865年,西方鐵路之父麥克唐納·斯蒂芬在金碧輝煌的皇宮琉璃瓦下,向龍椅上的同治小皇帝提出了一個發展中國鐵路的宏偉計劃:以揚子江流域的華中商業中心——漢口為出發點,修建一條東通上海,西至四川、雲南等省,直達印度的鐵路。為了證明自己所言不虛,斯蒂芬特意在宣武門建造了一條一裏長的小鐵路,試驗了一列火車。當這個怪物拉響汽笛時,京華震動。皇帝龍顏大怒,因火車震動了山川鬼神,不利於廟堂社稷,深感不安,沒收了“怪龍”。斯蒂芬失望地離開了中國,臨行前,斯蒂芬感慨,中國的火車時代尚未到來。中國從自我沉睡的美夢中醒來,終非易事。

牆裏不香牆外香

林則徐編的書,給了他的朋友魏源,魏源根據《四洲誌》編寫出《海國圖誌》,這是當時介紹西方曆史地理最翔實的專著。魏源寫了這本書,在中國基本上無人問津。為什麼沒什麼人看?科舉不考。高考不考曆史,誰還學它?據說十年也沒賣多少本,但被日本人拿回去之後,翻譯成日文,一年就賣了6000冊,一定程度上為明治維新奠定了思想基礎,《海國圖誌》可謂蜚聲東鄰。

《海國圖誌》內容非常龐雜,有點百科全書的意思。從政治到經濟、地理、情報、軍事、天文都有涵蓋。對於鴉片戰爭,魏源從議守、議戰、論款三方麵,總結鴉片戰爭失敗的經驗教訓,提出了戰敗之後所應該采取的防患於未然的措施,論述了“師夷長技以製夷”的戰略對策,並且對嚴禁鴉片、廣開貿易、大辦工廠等問題,提出了自己嶄新的見解。

書中有一部分是世界地圖及各國地圖,這是對“中國是天下的中心”這一陳腐觀念的突破。該書還介紹了世界各國的地理位置、曆史沿革、政治製度、物產礦藏、宗教信仰、風土人情、中西曆法、中西紀年對照通表。情報、船、炮、槍、水雷等武器的製造圖樣、西洋技藝、望遠鏡做法資料、用炮測量方法及測量工具等,此書也有所涉獵。

該書還係統地介紹了地球形狀及其運行規律,哥白尼太陽中心說等近代自然科學知識。魏源通過整理資料,認識到西方非但不野蠻,而且有更先進的文明。魏源在《海國圖誌》裏非常自覺地倡導具有近代因素的思想觀念,大膽地提出“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命題,明確界定“夷之長技”有三個方麵:“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魏源還認為諸如量天尺、千裏鏡、龍尾車、風鋸、火輪機、自來火、自轉碓、千金秤之類“凡有益於民用者”都應當學習引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