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情結很深重
這個時期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隻是處於“短暫的春天”,有很大的局限性,表現在它帶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征。當然,民族企業中,重工業基礎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係;民族資本與外國資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
盡管如此,辛亥革命期間,資產階級雖然不是革命的直接參與者,卻是革命的支持者,上海的商人就跟同盟會領袖建立了聯係。在不同的城市,資產階級的態度也有不同,有些地方,資產階級比較活躍,有些地方,資產階級則采取觀望態度。
袁世凱同孫中山的衝突爆發後,資產階級需要考量自身利益。他們必須小心翼翼,不敢公開表示親近或敵視誰。動蕩的局麵讓資產階級變得短視。中國資產階級從產生起,其革命性與妥協性總是相伴相生。
在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然占絕對優勢,一些資本家和地主在向近代工業投資的同時,不放棄土地或其他封建剝削。電視劇《橘子紅了》裏的老爺在城裏麵有買賣,鄉下還有橘園一大片,如果賣了橘園,把錢投資在工業上不是更好嗎?但他認為土地最保險,最起碼,地價肯定是不斷地漲,不可能有跌的時候。萬一工廠經營不下去了,我就把工廠給賣了,絕對不會把地賣了。他就沒想過戰爭一旦爆發了,土地沒法背著跑,工廠的機械設備裝船運走,到了大後方租幾間房又能幹起來。小日本一來,這地就全都沒了,所以中國人的土地情結很要命。你看比爾·蓋茨再有錢,不會說拿著去搞房地產。中國的民族資本發展不起來,“以末置財,以本守之”,造成了在發展中缺乏資金。
07.新思潮在湧動
複古那一把火
帝國主義列強是不支持袁世凱稱帝的,袁世凱印了日曆送給各國使館,日曆上寫的是中華帝國洪憲元年,人家都不要,人家就要民國五年的日曆。尤其是日本最反對袁世凱稱帝,因為日本認為袁世凱一稱帝中國就統一了,中國統一對於日本是不利的,它希望中國鬧哄哄的才好。中國政治上的混亂局麵,迫使先進知識分子加快腳步尋找新的出路。資本主義經濟短暫的發展,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被介紹到中國,辛亥革命後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為了抵製和對抗民主共和的理念,袁世凱掀起尊孔複古運動。
1913年後,袁世凱接連發布《尊孔令》、《祭孔令》,並組織了“中華民國”首次官祭孔子的活動。袁世凱並非粗人一個,他知道要把經過革命震動的舊秩序重新穩定下來,鞏固獨裁統治,單靠恐怖手段是不夠的,還必須盡力使人們不再相信革命。他要與民主主義學說對抗,趕走這洪水猛獸,剔除社會動蕩不安的思想根源。袁世凱處心積慮地要抑製時代潮流,他所使用的武器,便是經過他改良的孔孟之道。
袁世凱認為忠孝節義四者為中華民族的特性,為立國的精神,他還親自跑到孔廟拜祭。據當時的記者報道,完全是舊時代帝王尊孔祭天的翻版。袁世凱從始至終,三跪九叩不敢有任何懈怠。借此機會,不少遺老遺少替袁世凱複辟帝製唱讚歌。袁世凱自己也就理直氣壯地“順天”而為。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出任大總統,段祺瑞擔任國務總理。黎叔是湖北人,參與了北洋水師對日的作戰,曾多次去日本考察,後隨張之洞回湖北,參與訓練新軍。當年黎元洪對革命萬般仇恨,不斷企圖肅清附近的革命活動,殺害革命黨人。武昌起義後,革命形勢陡轉直下,黎元洪躲了起來,最後還是被革命黨人找到。革命黨人正在物色一個蜚聲中外的領袖人物做統領,黎元洪剛好就是他們要找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