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帝製已消成曆史(辛亥革命——護國運動)(5)(2 / 2)

出於對革命成果的震驚和不合作就會被處決的脅迫,黎元洪擔任了湖北都督,後來在南京政府中任職。黎元洪出任總統時,正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要求中國參戰。日、美兩國都希望能夠操縱中國參戰而達到控製中國的目的,日本極力拉攏段祺瑞,美國支持黎元洪,國務院同總統府之間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府院之爭。段祺瑞甚至通過張勳複辟帝製,以求達到自己掌權的目的。但是複古不過是一股逆流,擋不住革新的呼聲,張勳複辟很快夭折。孫中山把國會和約法看作共和國的真諦,舉起了護法運動[10]的大旗。

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中國自被西方列強打開大門後,就被動地經曆著撞擊帶來的劇痛。海防時期,魏源開其端緒,徐繼佘接受新知識之濫觴,提倡研究地理之學。洋務時期,學習西方的技術練兵為先,後期洋務論轉而成為時務論。維新時期,革新從朝廷轉向民間普遍宣傳,人人都感覺有改革之必要。但治其標不治其本。三民主義,集中國文化和世界思潮之大成,對科學主義迎頭趕上,對民族主張心理建設。新文化運動主張全盤西化,介紹西方文藝、哲學、經濟,了解西方文化,卻對中國社會認識不清。

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工業化更進一步,先學人家的什麼?技術!結果甲午一戰證明光學技術不好使,同樣的洋槍快炮,同樣的鐵甲戰船就是幹不過小日本,於是開始學製度。學製度又有問題了,君主立憲也好,民主共和也好,這麼好的製度怎麼一拿到中國來就變樣?君主立憲各國都搞,到中國弄出個預備立憲皇族內閣,搞共和。大總統來一個下一任總統由我指定。先進的中國人就開始琢磨,最該徹底改變的是中國人的思想。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標誌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與袁世凱的複古思想相對立,西方民主、科學思想是新文化運動的指導思想。蔡元培先生任校長的北大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活動基地。

1898年創辦的京師大學堂,維新變法後,慈禧太後沒把它廢除。1912年民國建立後,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國立北京大學。老師都是前清的舉人、進士或翰林,上課主要教“學而優則仕”,學生讀書的目的是將來出來做官。那時候的北京大學跟衙門差不多。北大有一個特別有名的教授,精通九國語言的辜鴻銘先生,他本身就是一個傳奇。辜先生是出生在南洋的華僑,在西洋上學,太太是日本人,多年擔任張之洞的幕僚,畢生效忠清廷,一直到民國都沒剪過辮子。他自己講: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娶在東洋,仕在北洋。辜先生認為納妾、纏足,都是中國的國粹。他見到英國人就拿英語罵,見到法國人拿法語罵,見到德國人就拿德語罵,北大一幫洋教授都被他罵得服服帖帖,成為北大一景。

後來蔡元培先生來到北大任校長,蔡元培先生前清中過進士,進過翰林院,也是最早加入同盟會的會員,可謂學貫中西。論舊學進翰林院四書五經倒背如流,論新學也不遜於人,更兼推翻清廷的革命元老。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一成立,蔡先生就是教育總長,“德智體美勞”就是他提出來的。蔡先生到了北大擔任校長,要改造北大,提出思想自由,兼容並包,你講什麼都行,隻要有人聽,你就有課堂。青年學生是愛聽尊孔尊皇呢,還是民主科學呢?顯然是民主科學。這樣一來北大就變成了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