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西邊日麗東邊雨(資產階級革命、啟蒙運動、工業革命)(13)(1 / 3)

共和派終掌權

19世紀,在法國,民主共和勢力與封建保皇勢力仍在反複較量。1848年2月,巴黎人民舉行起義,推翻了七月王朝,資產階級掌握了政權,宣布實行共和政體,史稱法蘭西第二共和國。不久,資產階級共和派通過了第二共和國憲法。根據該憲法,1848年底,法國進行總統選舉,得到農民支持的拿破侖一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當選為法國總統,但他一心想恢複帝製,1851年發動政變,解散立法議會,開始個人獨裁統治。1852年11月,他強迫人民投票讚成恢複帝製的決議。不久他登基稱帝,號稱拿破侖三世。他代表金融貴族和大工業家的利益。對內,他推行專製獨裁統治;對外不斷侵略擴張。1870年7月,為爭奪歐洲霸權,法國與普魯士展開軍事決戰,拿破侖三世被俘投降。9月,巴黎人民乘機發動起義,要求廢除帝製,建立共和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

1875年初,法國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在法律上正式確立了共和政體。其實,在第二共和國國民議會內部,仍然有多數議員希望恢複君主製。但這幫人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鑼齊鼓不齊,狼上狗不上。正統派希望波旁王朝複辟,奧爾良派希望七月王朝登基,波拿巴派當然願意拿破侖帝國卷土重來。他們互相爭吵不休,因內訌而力量削弱。國民議會最後以一票的微弱多數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憲法規定立法權屬於議會,議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眾議院議員由成年男子直接選出;參議院議員由間接選舉產生,總統由參議院和眾議院聯席會議選出,任期七年,可連選連任。

憲法規定國家的行政大權由總統掌握,總統是國家元首和軍隊的最高統帥;經眾議院同意有權任命內閣;經參議院同意有權解散眾議院。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頒布以後,資產階級共和派經過艱苦鬥爭,終於掌握了眾議院、參議院、內閣和總統等關鍵職位。資產階級共和政體的確立和鞏固,為法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農奴翻身得解放

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英、法、美、俄、德、日六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是兩種模式:一個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一個是自下而上的革命。英法美是自下而上的革命,俄德日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大家可能覺得有疑問,德國不是以王朝戰爭的方式進行的嗎,怎麼能算改革?隻要是舊統治階級主導的都算改革。美國內戰,林肯難道是被統治階級嗎?他不也是統治階級嗎?為什麼算革命?因為他推翻的是種植園主。

所以英法美是革命的路,俄德日是改革的路。

俄羅斯在1861年進行了廢除農奴製的改革,根本原因是農奴製度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19世紀中葉,俄國的農奴被迫在領主的莊園內無償勞動,還要承擔很重的賦稅。農奴的反抗越來越多,據統計,1826年—1834年為148起,1845年—1854年激增為348起。在農奴製度下,俄國既缺乏工業革命所必需的自由勞動力,也不能提供必要的國內市場,這一切使得俄國工業發展速度遠遠落後於英法等西歐國家。1860年俄國生鐵產量隻有英國的八分之一,鐵路長度僅是英國的十分之一。

19世紀初,俄國參加了對拿破侖的戰爭,一些青年軍官到了西歐國家,感受了西歐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對俄國還保留農奴製和封建專製不滿。1825年12月(俄曆),他們發動起義試圖推翻沙皇的封建專製和農奴製,但遭到了鎮壓,史稱“十二月黨人起義”。這次失敗的起義反映了俄國社會上層對俄國社會製度的不滿和改革俄國政治的要求。而在社會的下層,俄國的農奴製越來越成為社會發展的嚴重障礙。

19世紀四五十年代,俄國進步知識分子赫爾岑、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創辦雜誌,鼓吹農民解放,公開批評舊製度。

俄國廢奴改革的導火線是克裏米亞戰爭。為了擴大在地中海和西亞的勢力,1853年,俄國入侵奧斯曼帝國。不久,英法同奧斯曼帝國簽訂盟約,派兵參戰。戰爭主要局限於克裏米亞半島,史稱“克裏米亞戰爭”。英法聯軍很快進抵俄海軍重要基地塞瓦斯托波爾,俄軍死守要塞,但裝備匱乏陳舊,交通運輸原始落後,指揮係統腐敗無能,再加上出身農奴的士兵素質差,俄軍戰敗。30萬俄軍本土作戰,6萬英法聯軍遠道而來,到了克裏米亞半島,兩萬多人感染霍亂,喪失戰鬥力,真正投入戰鬥的部隊人數隻相當於俄國的十分之一。從1853年打到1856年,塞瓦斯托波爾淪陷,納希莫夫海軍上將陣亡。1856年,雙方簽訂和約,俄國撤回在黑海的艦隊,交出多瑙河沿岸的戰略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