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無語的隊友
兩大集團是同盟國和協約國。1882年,德奧意三國形成了三國同盟,核心是德國。這個德國,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它挑起的。它一個人幹覺得悶得慌,拉上倆朋友一塊兒幹。找的這倆朋友實在不怎麼樣,結盟是一門藝術,你跟意大利結盟幹啥,意大利戰無不敗。你跟奧匈帝國結盟,也是作死。哈布斯堡王朝有一句名言:“讓別人打仗去吧,咱們結婚。”它之所以把地盤弄這麼大全靠聯姻,我的公主嫁給你的王子,我的王子娶你的公主,這樣才把地盤逐漸擴了起來,根本就不會打仗。所以當“一戰”一爆發,在奧軍總參謀部派駐的德國軍官就給德國皇帝拍電報,親愛的陛下啊,我們是在與僵屍結盟,他們的戰爭水平停留在拿破侖時代。跟這種國家結盟有什麼意思?“一戰”後德國不吸取教訓,“二戰”又跟意大利結盟,意大利一打仗就投降;還跟日本結盟,日本倒不投降,豁自己肚子,那有什麼勁兒,你牛你豁敵人去啊,老豁自個兒幹嗎?假如說德國軍隊的戰鬥力是100,日本頂多算1,意大利負100,你說和這種國家結盟除了幫倒忙、拖累你,其他什麼也幹不了。
德國很不幸,跟這兩個國家結盟,把強國得罪了。本來俾斯麥首相在位的時候處心積慮地促成了俄、奧、德三皇同盟,咱仨都是歐洲最反動的國家,應該聯合起來。後來德、奧、意結盟,目標對著法國,法國就想招兒,建立了協約國。1892年法俄首先協約,歐洲最民主的國家和歐洲最專製的國家,意識形態相對的兩個國家,反而結成了同盟。在俄羅斯,法國的國歌《馬賽曲》是禁歌,因為這玩意兒鼓勵反抗君主,結果這兩國反而結盟了,當然前提是法國給錢。當時的歐洲除了法國和瑞士,剩下的都是君主製國家,法國完全是個另類,一個共和國,把皇帝都給廢除了,大逆不道。
誰冒頭我拍誰
法俄兩國結盟了,歐洲兩大軍事集團逐漸形成了。德奧意是同盟國,協約國裏這時隻有法俄,因為有個大國還沒加入進來。1904年英法協約,1907年英俄協約,這才標誌著協約國正式建立。協約國的成立比同盟國晚了25年,整整1/4個世紀,原因就是英國在調整自己的外交政策。英國奉行大陸均勢政策,歐洲大陸的國家最好保持勢均力敵,以免對英國構成威脅。英國首相帕默斯頓勳爵,在鴉片戰爭的時候是外相,極力主張對華宣戰。他有一句名言:“大英帝國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恒不變的利益。”我們的朋友和敵人是可以變的,唯獨利益不變。其實這句話更是外交界的至理名言,任何一個國家搞外交都應該追求本國利益的最大化!
英國的外交政策就是誰想當歐洲大陸的老大,誰就對我構成了威脅,我就聯合老二幹掉它。英法是世仇,光百年戰爭就打了兩回,從1337年到1453年是第一次。從路易十四時代打到拿破侖時代,是第二次。不但在歐洲打,還在印度、在北美打。拿破侖戰爭終於把法國這個心腹大患給拍下去了,怎料法國下去了俄國又上來了,自封歐洲憲兵,組織神聖同盟,對英國構成威脅。1853年的克裏米亞戰爭,英國聯合昔日的敵人法國,把昔日的朋友俄國拍下去了。俄國一被拍下去,立馬就認識到,歐洲不是我玩兒的地方,於是轉而向東方發展,和中國簽訂了一係列不平等條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伊犁條約》等,占據中國的新疆、西藏,又跟英國迎頭對撞。兩國的仇更大了,你想占新疆英國也想,你想占西藏英國更想,尤其你染指西藏英國絕不允許,這跟印度隻隔一座山,是我後院,英俄矛盾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