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女人懂得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做到“公私分明”,既不在浪費上班的時間去處理自己的私人事務,也不讓工作占據自己的私人空間。唯有這樣,你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上都做到遊刃有餘。學會了把握和操縱自己的生活,才不至於有一天被壓力擊垮。
女人的“年齡恐慌症”
天下女人最怕什麼?怕容顏變老,怕身體走形,怕美麗不再,青春不再。
如果真的有神燈在手,讓我們許下願望,想必90%的女人都會祈求年輕美麗到永遠,而後,才輪到金錢和愛情。
但是,我們不能與歲月抗衡,尤其過了30歲,就算你竭盡全力要留住青春的腳步,卻還是會發現眼角細小的魚尾紋。
當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隨著年華的逝去而漸漸凋零時,我們多麼希望時光能夠暫停,可是,時間無情的腳步不會遲來半秒,心裏的恐慌自然會日漸加劇……
我們知道,沒有女人能夠逃過歲月的手。雖然我們看不見,但所有的女人都將會被這隻手掠走青春和美貌。
與其悲傷失落、自怨自艾、加速衰老,不如行動起來。因為女人的有些美麗可以與年齡無關,比如優雅,比如智慧,比如才藝,比如自信,比如品位,等等。
張天愛,一襲暗金色鑲了皮草的斜襟中式上衣,緊致張揚的仔褲。起身、微笑,體態與表情中所傳達的都是一種自信得逼人的魅力。讓人覺得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是那麼平常、普通,隻有她那麼耀眼。誰能從她的神態及裝扮上看出歲月在這個不惑之年的女人身上留下的雕琢痕跡呢?
對於自己的過去,張天愛有一套自己的加減理論:年齡減法,魅力加法。活在這個理論中,心態永遠不會老。一個人的一生若按100%來計算,在她還是嬰兒的時候,她是一個需要100%照顧的小BABY;後來她長大了,不再是孩子,但那“需要被照顧”的一麵依然存在。她20歲的時候,她要把這個100%分成兩份,她覺得自己身上有50%還是個孩子,可以撒嬌、渴望被疼愛,另外的50%才是長大了的她。
她30歲了,這個100%的人生又要劃成三部分來計算:30%是孩子,30%是20多歲時年輕的她,剩下的30%才是現在這個30歲的女人。每一個階段都有所保留。
“很多人對於自己的過去,真的就把它當做過去,當做消失掉了的東西,說沒有就沒有,隨便丟掉。她現在是女強人,就是女強人;她現在是明星,就是明星,與過去決裂得那麼清楚,那麼從前的你去哪裏了呢?我不要這樣,我要我的每個階段、每個部分都有所保留。我現在是40歲,沒錯,可我也可以覺得自己還是20歲,因為,我身上還有25%的20歲的感覺呢!”
張天愛認為,自己20歲的美是一種很表麵的美,那時候,她的內在還沒有展現出來。相比起20歲的時候,她更喜歡現在的樣子,容貌雖然變老了,多了皺紋,可是內在的東西出來了。
所以她說她以前不太敢展示自己的女人味,因為基礎還不夠,她有這個天賦,但發揮不出來。“現在,”她笑了笑,帶著自信,“我現在像個真正的女人了,內在、外在的魅力隻要有機會,我就全釋放出來。我覺得現在的我很有味道,有一種自然的性感。”
在一次女性座談會上,有人提問“如果男人花心了一回,你如何是好”。24歲的女人第一個跳起來高呼:“分手!愛情的眼中揉不得沙子,我沒有理由原諒他。”35歲的女人猶疑了一下:“這個我得看具體情況,也許我會原諒他。”45歲的女人慢慢說道:“如果他試圖回來,我接受他。”
這些回答代表了女人一生的成長和變化,20多歲的時候,年輕有資本,愛與恨分得那麼清楚。30多歲的時候,看待問題的眼光變了,不再那麼固執。40多歲的時候,學會了寬容。這是成熟,隻有成熟,才會對身邊的一切看而不語,隻有成熟,才有這般沉靜。
林燕妮說:“女人臉上稍有風霜,便是動人,便是性感,那種無可奈何的風姿綽約,令人著迷。”的確,也許過了30歲的女人,從生理和外貌上說,確實在漸漸老去,但這個“老”字絕不隻是歲月的簡單堆砌,那是一種飛揚積澱後的精華,細細品味,綿遠流長。
所以,女人們,護膚和養顏雖然是你應該做的,但是隻要盡力嗬護了就好,不必為了你的年齡而感到壓力或恐慌。要知道,歲月給你的除了皺紋,還有諸如成熟、睿智、韻味等更寶貴的東西。比起皮膚和身材,你更應該嗬護的是你的心態。
“極品女人”生活不焦慮
我們習慣將現代都市中職位高、學曆高、收入高的女性稱為“三高女人”。她們是女人中的極品,在某個圈子裏能一呼百應。旁人漸漸習慣了仰視她們,認為她們有足夠的能力照顧和支撐自己。
這類女人也漸漸地淪為“極品”的奴隸:她們不能讓自己犯錯,因為別人認為她們不同凡響;她們開始掩飾自己的脆弱和恐慌,因為別人認為她們獨立堅強。她們獨自撐起一片天空,被眾人景仰,反而成為大家敬而遠之的對象,同時也忘記了她們也需要支撐的力量。這樣的“遺忘”,換來的就是“極品女人”榮耀背後的生存焦慮。
巨大的壓力來自渴望優秀,當優秀帶來了公眾的認可和尊重時,“極品女人”們心中便常常形成一個對自己的錯誤判斷:“隻有成功,我才能被接受。”年紀尚輕的時候,這樣的想法可能暫時成為表麵動力,推動她們不斷進取;然而,隨著年歲增長,競爭加劇,它會演變為心靈的負擔,讓人時刻生活在危機感中,成就越多,越惶恐不安。
一直被稱為人品好,唱歌好,演戲好的香港演藝圈大姐大梅豔芳,堪稱“極品女人”。她3歲時便開始登台演唱,贏得過“歌壇神童”的美稱。成名後,又在歌壇、影壇屢獲殊榮。
然而,2003年12月30日淩晨2點50分,梅豔芳在香港養和醫院由於子宮頸癌引發肺功能失調而不幸病逝,終年40歲。去世前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既是這樣,我便走了。”
梅豔芳的一生至情至性,卻也有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據有關專家分析,她的英年早逝和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但梅豔芳事事爭先,極強的個性也是誘發疾病的一個原因。
像梅豔芳這樣的極品女人常常被看做超人,人們卻忘記了,在她們驕傲的身姿背後,也有著平常人的情感需求,在經受壓力時,她們自己也習慣將自己緊緊包裹起來,壓抑內心的需求和脆弱。她們看似孤傲,卻無時無刻不生活在恐慌與焦慮中,總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其實大可不必活得如此焦慮,名利都是身外物,如果讓這些損傷了身體健康就得不償失了。
在日常生活中,在浩浩蕩蕩的相親隊伍中,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稱呼:“白骨精”——即白領、骨幹、精英。她們在事業上進退自如,如魚得水,卻在尋覓另一半的路上,成了迷途的羔羊。事實上,她們往往比一般女性更渴望一份至真至美的愛,更渴望一個可以依靠的寬大肩膀。
然而,正是因為渴望真情,眼光高遠,追求完美,所以她們總是難以找到合適的另一半。穩重的男性不夠出色,需要照顧的男性又顯得太蒼白孱弱。而這類女人周圍的男性,也由於心懷顧慮,不知道如何與她們進入正常的戀愛程序,而彼此錯過。極品女人在兩性關係中的角色錯位,導致了她們看不清哪個才是自己的緣分。這使她們缺乏了愛情的滋養,從而寂寞依舊,愈發地滄桑憔悴。
諸如此類的生存焦慮,已經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現代女性中。適當的焦慮可以成就女人,但焦慮過度或者時間過長,則會降低生活乃至生命的質量。聰明女人有必要學習如何克服焦慮、快樂生活,學習如何在與男性的相處中進退得宜。
極品女人不要自我陶醉。當你主動走出光環,與他人接近時,你會發現,不但不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反而還會增添自己的魅力。
極品女人不要驕傲自恃,當你脫去光環樸素地愛時,男人會發現其實你也擁有著一般女人的柔弱、溫存、體貼,在感情的世界裏把自己當普通女人,她們的愛情與心路曆程將會順暢很多。
極品女人要調理好職場與情場的角色定位,適當地卸下武裝,給心靈解壓,讓與她們相處的男性,可以平視這個看似春風得意的女強人,這樣兩性溝通將會輕鬆很多,樸樸素素地愛一場,比任何成就都更能讓女性的心靈得到滋養和支撐。願每個正在奮鬥著的或已經成功的精品女人,能夠讓堅強與溫柔同行,最終成功與幸福兼得。
減壓的最佳途徑:學會自我調節
女人天生就是敏感而又略顯脆弱的,涉足職場的她們每天要麵臨這樣那樣的工作問題,再加上社會輿論和瑣碎的家庭生活,給追求事業成功的女性自然而然地蒙上了一層無形的壓力。
隨著生活中成功的女性越來越多,榜樣的力量也開始發揮著作用。人們習慣用“上得廳堂,下得廚房”來描繪理想的女性形象,這就恰恰使那些具有完美主義情結的女人背負了雙重自我實現的包袱。她們在竭盡全力追求事業成功的同時,還要料理好“家庭內務”,否則就會陷入自責或者被輿論指責的境地。而人生中,其實很多時候,盡善盡美是“吃力不討好”的。
耿寧是一家電子企業分公司的經理,最近一段時間她的脾氣越來越壞,有時還會發火摔東西。
總部下屬五個分公司,各項指標,她的公司總是第一名。其他幾位男經理,個個鉚著勁想超過她,所以她每日每時,都不敢有絲毫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