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與失是並存的,是永遠不可分割的。關鍵是你如何把握住機會,讓自己在失去的同時,得到比所失去的更多的東西。
生活中,難免要與人打交道,有交往就會有得失。要想避免得失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對待得失,卻有不同的態度。高明者,可以化怨氣為祥和,退一步海闊天空,為自己贏得似錦前途;愚笨或性急者,則可能事事糾纏不休,鬧起來,結果往往會更糟。
工作中,常見一些女人對個人的得失計算得十分精細,從自身利益而非工作利益出發與人相處。對自己有利,或者看得順眼的同事,在工作上就會配合對方;要是看不慣的同事,就懶得與其配合工作。這樣做的結果,對自己非常不利。寧小姐在農機公司工作,她的業務能力極強,這一點同事和上司都公認,然而她的人際關係很不如意,原因僅僅在於她太計較個人得失了。從職位的晉升、獎金、提成到辦公桌的安排,大大小小的事,她都要與周圍的人攀來比去,生怕自己哪裏吃了虧。隻要她覺得自己有一點委屈,就要找上司評論一番。這樣的事兒發生多了,上司就很厭煩她,而同事們則由於她老是將他們作為參照物來進行對比也產生不滿,使得她四麵樹敵,處處被動。結果上級在物色副經理候選人時,雖然她業務能力最強,但考評時幾乎所有同事眾口一詞說她太斤斤計較,太在乎個人得失,吃不得一點點虧,因而隻好把她從候選名單上刪除。固然,當我們遇到不公平的大事時一定要據理力爭,然而對於多如牛毛的繁雜小事,對那些眼前的蠅頭小利還是看得輕淡一些最好,千萬不要像寧小姐那樣小心眼兒,錙銖必較,否則得不償失,不但使人際關係全麵陷入僵局,更讓人覺得你無法成就大事,不願委你以重任。
過分計較個人得失的人會給人斤斤計較的印象,讓自己處於孤家寡人的境地,結果因小失大,生活和事業也會因此而受困。在生活和工作中,隻有不計較個人得失,保持良好的心態,才能修煉好自己的性情,才能真正有所得。俄國偉大詩人普希金在一首詩中寫道:“一切都是暫時,一切都會消逝;讓失去的變為可愛。”居裏夫人的一次“幸運失去”就是最好的說明。1883年,天真爛漫的瑪麗亞(居裏夫人)中學畢業後,因家境貧寒無錢去巴黎上大學,隻好到一個鄉紳家裏去當家庭教師。她與鄉紳的大兒子卡西密爾相愛,在他倆計劃結婚時,卻遭到卡西密爾父母的反對。這兩位老人深知瑪麗亞生性聰明,品德端正。但是,貧窮的女教師怎麼能與自己家庭的錢財和身份相匹配?卡西密爾的父親大發雷霆,母親幾乎暈了過去,卡西密爾屈從了父母的意誌。
失戀的痛苦折磨著瑪麗亞,她曾有過“向塵世告別”的念頭,但瑪麗亞畢竟不是平凡的女人,她除了個人的愛戀,還愛科學和自己的親人。於是,她放下情緣,刻苦自學,並幫助當地貧苦農民的孩子學習。幾年後,她又與卡西密爾進行了最後一次談話,卡西密爾還是那樣優柔寡斷,她終於砍斷了這根愛戀的繩索,去巴黎求學。這是一次“幸運的失戀”,如果沒有這次失去,她的人生曆史可能會是另一種寫法,世界上可能就會少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學會正確對待失去,往往能從失去中獲得。得其精髓者,人生則少有挫折,多有收獲。人會從幼稚走向成熟,從貪婪走向博大。因為我們的整個人生,就是一個不斷的得失的過程。人的一生有得有失,有虧有贏。你得到了高貴的權利或名人的聲譽,就會失去做普通人的自由;你得到了巨額財產,就失去了淡泊清貧的歡樂;得到成功的滿足,就會失去奮鬥的目標。閉上眼睛,細細琢磨就會知道,在得到的過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失去。人生就是一個得而複失的過程。其實享受過程很美,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享受得到和失去的美好過程,這樣生活才有目標,工作才有動力,才能獲得更多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