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知乎:奔向信息溝通的新宇宙(1 / 3)

知乎:奔向信息溝通的新宇宙

專題

作者:張斯絮

他叫羅璞,北京大學的經濟學碩士。白天,是“高大上”的金融高級白領,而到了晚上,他選擇在另一個時空裏梳理、思考、消化、分享。他說正因為有了這樣一個交流的空間,讓他越來越看清進步的方向。於是有一天,他帶著20多萬朋友的關注,攜手在這裏結識的夥伴,勇敢地投身創業。

他叫田吉順,浙江一所三甲醫院的婦產科醫生。在醫患矛盾尖銳的今天,他深感被廣為傳播的醫生形象,要麼是草菅人命的冷血惡魔,要麼是隻講奉獻的仁愛天使。他想去還原一個活生生的“人”,於是他也來到這裏,三年多的時間,用400多篇負責任的解答收獲了9萬多個讚同。如今,還出了一本暢銷書《婦產科男醫生告訴你》。

他叫田浩,原雲南邊境某大隊緝毒士兵。複員歸家,偶然看到一個關於“毒品”的提問,人生的另一個維度就此展開。李代沫吸毒事件爆出後,有人開始比較吸毒與吸煙的區別,討論室友吸毒該不該報警,大麻該不該被合法化,田浩心中的火氣實在難以平複,但還是在隔天刪掉了髒話才把近4000字的長文發出去。果然,刷新了當日的最高讚數,有人評論:“終於有專業人士攜幹貨打臉了”!

很多人或許已經猜到,這裏是“所有人問所有人”的“知乎”星球。而羅璞、田吉順、田浩不過是一千萬“知友”中的一分子。從互聯網創業者到律師、基金經理,從品酒師到評香師、珠寶設計師,一個又一個普通人從這裏開始熠熠發光。

作為知乎的創始人,也是頭號知友,回頭再看這顆小行星劃過的軌跡,周源自己也倍感驚訝:四年前剛剛創立的時候,可能誰也沒有想到,那些身處各行各業,平日裏貌似忙碌到隻能埋頭工作的精英們,居然願意花那麼多時間來表達想法、討論問題!

每天上午,當新聞門戶開始推送消息時,知乎上的活躍分子以及事件當事人便很快撰寫出針對這些新聞的全麵解讀和一手資料,他們每天新創造的內容量,幾乎接近於20個新聞門戶的日更新量。很多知乎網齡不過一年的知友撰寫回答的文字量就能達到30萬字。

也正因此,周源越來越自信,一個美好的信息溝通時代來了,一個正麵、尚智、認真、友善的小宇宙要爆發。

年輕,就任性吧

冬日,住在雍和宮附近的一處老房子。屋裏小到隻能放下一張床和一把椅子,寒風一肆虐恨不得就要把門鎖掙開。

這已經是周源第N次重啟電腦了——那台單位新發的,不知已經幾經易手的筆記本,慢得要命。程序員出身的他不用思考就知道電腦裏病毒一定很多,可是每次重裝係統,進度條走到一半,風扇就嗡嗡作響,然後不動了。

怎麼辦?把窗戶打開,把筆記本拿到外麵去,寒風那麼一吹不就解決了運行過熱的問題?神了!係統真就這麼裝上了。

回憶起剛來北漂時的窘迫,周源仿佛在講別人的笑料。對於當年剛剛大學畢業的他,什麼住房,什麼戶口,那都不是事兒。

那麼他關注什麼?爆表的好奇心。

2005年春節,在家鄉的一個報刊亭翻到一本雜誌《IT經理世界》,封麵報道了有關3G技術。或許在別人看來那隻是一個科技名詞,但在周源看來,這將預言一場顛覆性的商業變革——太令人興奮了!

很快,他給雜誌社發去了自薦的郵件。一周後,收到回複:感謝這位年輕的研究生投來簡曆。但我單位一般的原則是,不招收非新聞背景的人。看到這樣模棱兩可的回答,周源非但沒有氣餒,反倒果斷辭掉在上海的程序員工作,隻身投奔北京。

幸運的是,雜誌社給了他一份實習記者的工作。有那麼一段時間,他覺得自己過上了一種振奮人心的腦力生活:可以采訪到很多商業新星和技術領袖,能夠更近距離地接觸那些讓浪潮翻滾的人。理解了他們,仿佛自己也能手握通往未來大門的鑰匙。

然而做了三年記者後,他真的有點厭倦了。不是因為開頭窘迫的那一幕,而是因為即便文章寫得再出彩,觀點再犀利,他也永遠是旁觀者——他想成為那個真正讓事情發生的人。

創業之路就此開啟。聽過太多讓浪潮翻滾的故事,周源以為這並非難事,可現實先給了他重重一擊。從“機器人農場”到“Meta搜索”,兩年間,團隊調整過3、4次方向,始終沒有切中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