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得認同感,擁抱“網生代”
青年空間
作者:廉思
電視、互聯網和手機等信息傳媒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意識形態傳播打開了廣闊空間,原先以單位傳播為主要途徑的主流意識形態傳播,不僅傳播廣度與速度都顯得明顯落後,而且傳播內容與傳播形式也顯得刻板單調。因此,主流意識形態的單位傳播被社會傳播替代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應當肯定,在電視、互聯網和手機通信等新傳播技術迅速發展的新形勢下,中國主流意識形態傳播也為適應新形勢、迎接新挑戰和新機遇作了很多努力,但同時也應當看到,在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革命引起的新變化麵前,中國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很多方麵還存在不相適應的問題,尤其在對青年價值觀的引導方麵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一、意識形態傳播的特點
當前我們的主流意識形態傳播是一種典型的理性傳播,其思想內容是以概念、判斷和推論等理性形式表達的,而且這種表述都是經過深入思考而具有明確的政治目標、價值原則和實踐要求的。因此,我們主流意識形態的表現形式和思想內容都是理性化的。
但是,當互聯網和手機通信迅速普及後,社會傳播不僅獲得了迅速發展的技術基礎,而且也展開了信息傳遞的影像化、符號化的感性傳播方式,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一個視覺文化時代。廣大社會成員,尤其是青年人的意識活動主要是處於感性層麵的心理活動,使得隻有那些能夠形象化和感性化的影視信息才能產生喜聞樂見的效應,包含於其中的價值理念、行為規則和理想目標才能得到普遍理解和廣泛認同,因此,意識形態傳播要想有效化,必然要求其象征化、感性化。
應當承認,對於由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內容構成的我們黨意識形態的宣傳,主要還是停留在文字閱讀或口頭宣傳的層麵上。有的即便利用了互聯網的影視媒體等現代傳播技術,也沒有充分發揮這些新傳媒技術能夠使意識形態傳播影像化、生動化的優勢。主流意識形態要想真正進入由互聯網、手機、影視媒體承載的大眾傳播過程之中,成為青年信息傳遞和意識形態溝通的主要內容,成為在社會生活中真實而普遍發揮作用的信息權力,就必須實現主流意識形態的文字內容視覺化、理性概念感性象征化的轉變。
二、青年價值觀發生的新變化
具體到青年群體來說,青年人的理想追求、價值觀念和生活信念,是一個時代最活躍的意識形態現象,但如果從理論化和體係化的意識形態觀去評價這些意識形態現象,看到的不是意識形態,而是零散的、片段的生活意識。事實上,這也是當代社會意識形態發展變化的一個趨勢,即生活化、碎片化、感性化。在青年群體中,有時雖然聽不到他們對係統理論的辨析,但是在他們對日常生活的思考中能理解到他們特殊、具體而生動的價值理想和生活準則。這些是最廣泛、最真實且最有活力的意識形態,普遍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如果不能同這些新族群的意識形態成功地展開溝通和對話,那就意味著它的普遍意義大打折扣。
比如,航天效應的降低。在我的觀察中,目前學生對“神十”上天的關注度已遠沒有最初楊利偉上天時強烈,由此而生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也沒有之前般強烈。這在一定程度上或可算作另一種意義上的審美疲勞。目前已有不少學生產生了類似的情緒,認為“自身的生活還不夠好,幹嘛要關注這些東西”。國家要想把握住青年,贏得認同感,單純依靠宏大事件的激勵已遠遠不夠了,不僅要給青年以國家的希望,更要給他們個人發展的希望。
而現在研究生也已經出現了“90後”。90後出生在物質豐富、信息多元的年代,他們左手拿著手機,右手拿著鼠標長大。90後會說,“不管你們喜不喜歡,我們就是未來;”他們也說,“眼前的戰役也許會輸,但我們終究會贏。”
2012年,馮小剛的電影《1942》成為熱論話題,由於太過寫實,看完後情緒走不出來。相較之下,李安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似乎贏得更多青年喜愛。因為他們認為,作為說故事的人,應該在故事裏植入夢想,應該在故事中植入人性,讓身陷黑暗中的苦難人們,在最絕望的時刻,還能一窺斷壁殘垣外,地平線冉冉升起的曙光,知道天快亮了,黑夜正在消亡。
當代青年人也重視分享。90後消費和前幾個世代的最大差別,則是極為分眾、多元,活在各自小圈圈內。2012年,人人網推出了類似輕博客的“小站項目”,也就是提供具共同特質、興趣的網友,聚集在一起的平台。短短一年,已有高達六十萬個小站成立,有各式各樣主題,如DIY、旅遊、攝影等。人人網的用意,就是“讓用戶自己去找對的人和對的內容。”
三、怎樣讓主流意識形態深入青年
具體到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作為具有較高知識層次的研究生,如何真正發揮他們的創造性和能動性,如何讓他們真正做到“三個永遠熱愛”,如何讓他們真正從內心裏認同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一個重大且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在這方麵進行了一些粗淺的探索和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