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為社稷當“刺兒頭”
共青天地
作者:蔡建軍
夏元吉,掌管明王朝財政27年,為官清廉賢明,朝廷倚為砥柱。“遺直如公真大度,老成當國有深謀”,清代郭嵩燾謁夏元吉墓時的詩可謂一語中的。
建文帝在位時,夏元吉是戶部右侍郎,相當於今天的財政部副部長。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攻進南京時,這位“財神爺”還渾然不知地在賬房裏扒拉著算盤算賬呢。
夏元吉被綁到朱棣麵前,說:“君上殉難,臣子理當死節,隻是請殿下容臣三天。”朱棣一愣:“為什麼?”夏元吉答:“戶部尚有賬目未點算完畢,此事關乎黎民生計,請容臣三天內做完,再隨先君赴死。”
這個至死還“一心為公”的能臣,實在是鳳毛麟角,朱棣決定放他一馬,讓他官複原職,兩個月後,又將他扶正,成為戶部尚書。事實證明,朱棣沒有看錯人。
身為“大賬房”的夏元吉,恪盡職守,謹慎用權,革故鼎新,一心一意為國家節財、聚財、用財。每年他“諫阻奢靡事百件”,就連宮廷開支、修築河道,接待外國使節,乃至練兵設防的用款,他都精心核算,從嚴審計,從不手軟,該砍就砍,能減就減,能省就省。夏元吉出身民間,了解民生艱難,本能地反對鋪張浪費,耗才勞民。他時常與兵部、戶部的官員發生爭執,不少人背後叫他“夏刺兒頭”。
永樂四年,夏元吉奏請裁減冗員,平均賦役,嚴格執行鹽法、錢鈔等製度,以便商民;清理倉場,廣加屯種,以富國庫。這些改革,“裁冗食”最難辦,涉及到“機構精簡”,減少皇室開支用度,甚至限製朱棣本人花費等“禁區”。夏元吉知難而上。借籌措下西洋經費為由,請旨裁減中央到地方閑散衙門200個,分流近千人。
永樂十九年,朱棣準備發動對韃靼的第三次軍事行動,親自找夏元吉要軍費。夏深感國家財政日益吃緊,竟將朱棣頂了回去,任憑朱棣怒罵,堅決不撥一兩銀子。這觸怒了皇帝,不但免了夏元吉的職,還將他關進“內宮監”。幸好太子朱高熾從中斡旋,才算保住了小命。
《明史》載,夏元吉入獄後,家中“自賜鈔外,惟布衣瓦器。”別無它物,此事傳出,朝野欽敬。朱棣也終於明白,夏元吉不聽話不是與自己作對,而是為國家財政精打細算呢!所以,朱棣歎了一句“果然刺兒頭也!”算是另類褒獎。
北征的結果不幸被夏元吉言中:此後朱棣三次遠征漠北,皆以糧盡退軍。永樂二十二年,成祖憂勞成疾,悔不納忠言,對左右說:“夏元吉愛我”。成祖死後3日,太子親到監獄,泣訴噩耗,請夏出獄,官複原職,共議國事。
雖然吃了苦頭,夏元吉仍不改“刺兒頭”脾氣。他諫言,治理國家就好比栽樹一樣,如果深埋地下的根不動搖,樹就會枝繁葉茂。一國之君如果能“清靜”不擾民,老百姓就能安居樂業。皇帝知道這位“刺兒頭”不好惹,卻是出於忠心公心,因為他,鋪張浪費的事自然少了許多,從永樂時代日益空虛的國庫到後來的“日益充盈”,與這位敢於碰硬,一心為國理財的“刺兒頭”不無關係。
作為掌管天下錢糧的戶部尚書,夏元吉對經手的億萬國帑既不眼貪,更不手饞,為官持重守正,不怕犯眾怒,不懼遭報複,令很多文武官員敬畏。終其一生,可謂“克己奉公,兩袖清風”。
對家人從嚴,對百姓寬厚仁慈。夏元吉的弟弟從老家來看他,走時隻給兩石米,但對孤苦學子,卻經常給予慷慨無私的資助。每年劃撥給各地收養孤寡老人的養濟院的經費,從來都是逐年增加。
在夏元吉的眼裏,自己既要幹活,更要幹淨,隻有錢用在了老百姓的身上,才是用在了“刀刃”上。這位曆事洪武、永樂、洪熙、宣德四朝的“大賬房”,堪稱“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兩大黃金時代的關鍵人物。
“一切為民者,則民向往之”。正是因為夏元吉既建勳於國而又施善於民,人們自然也不會將他忘懷。當他65歲離世時,“公卿大夫下及閭巷兵民莫不歎息有流涕者”。宣宗在《禦祭文》中對他有獨到而動情的評價:“有君子之風,有大臣之體,求之古人,亦未多見!”
責任編輯:趙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