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牽牛坊

蕭紅的感情生活是壓抑的,黯淡的,好在她的社會生活還比較豐富和活躍,走出商市街那間半地下室,她的呼吸馬上舒暢了許多。

1932年底,麵對大水災給哈爾濱廣大災民造成的困苦,由金舒嘯出麵,組織馮詠秋、高昆、白濤、王關石、高譽民等一批畫壇有影響的人士,在道裏同發隆百貨店,舉辦了一次義賣性質的《維納斯助賑畫展》。展賣的作品有《地下的火焰》、《五一的日子》、《鬆江雪景圖》等油畫、國畫和素描。市裏幾家報紙捧場,《五日畫報》出了專頁。薑椿芳後來撰文,說這次活動是中共地下黨組織的一次文化活動,“這個展覽會從名稱到布置的形式,在哈爾濱都算是新穎的,使人有開風氣之先的感受”。

據說蕭紅也送去了兩幅水粉畫,一幅是兩個胡蘿卜,一幅是勞工穿的布鞋和一個硬麵火勺。義賣勾起了蕭紅舊有的繪畫興趣,畫展後,經她提議,成立了“維納斯畫會”。這期間,金劍嘯為便利黨的工作,辭去俄國公證人事務所的職業,在道裏十五道街,創辦了“天馬廣告社”。蕭紅曾去做過“廣告副手”。

1933年7月,羅烽和金劍嘯遵照上級指示,組織舒群、白朗、蕭紅、蕭軍、白濤、劉毓竹、徐誌等人成立半公開的“星星劇團”。羅烽出任領導,金劍嘯負責導演,同時配合白濤做舞美布景。當時一下子就準備三出話劇,有美國作家辛克萊的《小偷》(又譯《居住二樓的人》)、白薇的《娘姨》,張沫元的《一代不如一代》(又名《工程師多子》)。在《娘姨》中,蕭紅飾演生病的老婦,舒群飾演家庭主婦的先生。《小偷》中,蕭軍飾演小偷傑姆,白朗飾演律師太太,劉毓竹飾演律師。

劇本分派下去後,9月初,曾在道裏炮隊街的民眾教育館碰頭。當蕭紅第一次來這裏討論劇團事務時,有一個人引起了她的注意,因為他是“一個臉色很白,多少有點像政客的人”。巧得是,當天“下午就到他家去繼續講座”,這樣蕭紅第一次踏進了“明亮而暖和”的牽牛坊。牽牛坊,三十年代在哈爾濱大名鼎鼎。礙於它是偽滿洲國高官的家產,日偽當局有些束手,於是這裏成為一個愛國的文藝沙龍,也是三十年代哈爾濱地下黨,甚至是北滿省委一個秘密據點。它的主人,是愛國的社會名士馮詠秋。

這座俄式建築有一個大花園,主人愛好藝術,在院牆籬笆種下無數牽牛花,從初春到初秋,紅白藍各色的花朵順著綠蔓,開遍了院牆,故起名“牽牛坊”,叫俗了,又稱“牽牛房”。

馮詠秋為人豁達,不計錢財廣交朋友,得到一個“傻牛”的稱號。馮詠秋雖然沒有直接參與中共事務,但他對祖國的忠誠和正直,贏得了地下黨的充分信任。舒群評價他是“左傾名士派”。第二天晚上,蕭紅又去牽牛坊談劇本。她以為她和蕭軍都是新來的,沒想到,開門的人與蕭軍很“熟識”。更出乎她意外的是,進屋就看見了汪林,這才意識到蕭軍和汪林是這裏的常客,而且汪林也在讀劇本,她隻有“努力忍著好了”。

三個劇排了三個月,為了公開上演,接洽了一個劇場。人員都到齊了,惟獨缺少徐誌,他從不缺席,今天卻缺席了,大家以為他病了。

劇場老板看了第一出戲《小偷》,便搖頭否定,不是出於演技,而是認為沒有賣點。演出的事因此拖延,大家都覺得可惜。

幾天後,形勢不對了,那天徐誌的缺席,原來是已被日本憲兵隊秘密收捕了一個星期。劇團的人被人盯梢跟蹤,大家的麵孔開始發白了。蕭紅和蕭軍回家開始燒一切可燒的“罪證”,高爾基的照片也送進火爐。在桌上擺出偽滿洲國建國紀念明信片。蕭紅成了驚弓之鳥,在黑暗中把雙眼張得很大,一切都仿佛在發出響聲,令她無法入睡。三天後,在牽牛坊裏宣布劇團解散。牽牛坊也偽造成一個朋友嬉戲的場所。1933年底,在元旦的幾天裏,牽牛坊裏笑聲不斷,人們開始化妝跳舞、吃年夜飯。春節舊曆年,大家又聚在這裏“每夜跳舞”甚至捉迷藏。這是屬於蕭紅的“幾個歡快的日子”,她應該笑一笑,樂一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