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血染紅土地(2)(1 / 3)

1945年8月28日,應蔣介石三次電邀,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代表團飛抵重慶,與國民黨進行“事關國家大計”的和平談判。蔣介石一邊敷衍著談判事宜,一邊著手謀劃徹底解決龍雲問題。為了保守機密和麻痹外界,9月27日,蔣介石偕夫人宋美齡等人由重慶悄然飛抵西昌做“短期休養”,住於邛海之岸西昌新村特宅。就在這處住宅裏,蔣介石在苦心孤詣地構想如何對付毛澤東的同時,也在悄悄策劃以武力改組雲南省政府事宜。密謀後,蔣介石親自派空軍副司令王叔銘攜致杜聿明密信飛抵昆明,謂:“日內就要頒布免除龍雲的雲南軍政本兼各職,調任軍事委員會參議院院長,最好一槍不發,保證他的安全,已令昆明空軍歸你指揮,如龍雲不接受命令,即以各種火器轟擊五華山。”[14]

10月1日深夜,蔣介石派人攜手諭通知住在重慶的雲南籍政客李宗黃,令其翌日飛抵西昌,麵授雲南省政府改組機宜。[15]

10月2日,蔣介石在西昌召開緊急會議,宋子文、陳誠、何應欽、李宗黃、關麟征等軍政大員前往參加。會議決定:立即改組雲南省政府,暫委盧漢為雲南省政府主席。在蔣的心目中,盧漢並不是既可靠又合適的人選,但考慮到雲南盤根錯節的複雜關係,加之盧漢又手握重兵,倘不以高官相安撫,很可能中途發生兵變。盡管有中央軍暗中監視並隨時以武力收拾,畢竟盧漢重兵在握,一旦動起手來,整個越南前線與西南半壁將陷入混亂,後果難以設想。為集中精力拔掉龍雲這根眼中釘、肉中刺,根據孫子兵法所雲“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隻好暫時把一方捂住,許盧為省主席的寶座,以達到分化瓦解,各個擊破之目的。

當天下午,王叔銘駕機載李宗黃、關麟征等人飛抵昆明,潛入崗頭村防守司令部,將手令三件送交警備總司令杜聿明。內容為:

(一)免去龍雲軍事委員會昆明行營主任、雲南省政府主席本兼各職。軍事委員會昆明行營撤銷,行營所屬人員由中央統一安排。雲南地方部隊交昆明警備司令官杜聿明接受改編。雲南省政府交盧漢接受,在盧漢未到任以前,由雲南省民政廳廳長李宗黃代理。

(二)任命龍雲為軍事委員會軍事參議院院長。

(三)任命盧漢為雲南省政府主席。[16]

杜聿明聞訊,連夜召開集團以上軍官會議,傳達了三項命令,並做了軍事部署。

在此前的1945年9月下旬,龍雲的謀士曾建議其提防蔣介石解決他的陰謀,中共地下黨南方局昆明方麵的領導人華崗也暗中告訴龍“蔣介石對和談誠意不夠”,叫他提高警惕,以防萬一。所有這一切,均沒有引起龍雲重視,更未做提防和應變準備。後來有研究者認為龍雲過於天真,才導致兵變敗北的下場,但在連綿戰亂中成長起來的龍雲,又何以會天真愚笨至此?真正的原因是龍雲久在雲南,且軍政大權在握,在周圍一片阿諛奉承中染上了沉沉暮氣,才有了關鍵時刻不識時務地認為:抗戰勝利了,毛澤東也到重慶會談,全國已出現和平民主趨勢,在這樣的政治大氣候下,蔣介石不會對他下手的錯誤判斷。

因了這一錯誤判斷,便放棄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政治指導方針,結果最後落了個“一手抓,一手都不硬”,倒地不起的悲涼結局。

龍雲的所謂“一手抓”,是:盧漢率部入越前,龍盧二人有一個城下之盟。龍告盧:“如果後方有事,聞訊即火速回軍。”盧曾信誓旦旦地答應入越滇軍無論處於怎樣不利的情況,遇到多麼大的阻力和犧牲,也要即刻反攻回昆救援,不辱主公使命雲雲。這個秘密協議不是憑空構築,而是有著堅實的基礎。龍盧關係密切,二人同是雲南昭通彝族,皆出身農家,自小生活的兩個村寨隻隔一座小山包。龍、盧又是至親(南按:盧漢夫人龍澤清是龍雲的表妹),早年雙雙投軍。幾十年的戎馬生涯,二人同甘苦,共患難,情同手足,親如兄弟。既然有了如此親密關係,又有秘密協議,在這樣的前提下,龍氏才感到高枕無憂,對蔣的陰謀未加任何防備。想不到正當他迷迷糊糊沉浸在美夢中時,空軍副司令王叔銘突然攜密令駕機飛臨昆明上空。從這一刻起,對龍雲來說,可謂是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了。

作為此次行動的總指揮,杜聿明怕按蔣介石指令,采取先禮後兵的戰略,會引起一些糾纏不清的麻煩,很有可能貽誤軍機大事。於是他索性來個“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反其道而行之,先兵後禮,將這條“龍王”逼到幹枯的絕地再做計較。在這一戰略思想指導下,1945年10月3日淩晨2時,杜聿明步出大廳,望了一眼漆黑的夜幕,臉上露出一絲不易為人察覺的冷笑,轉身下令所部開始攻擊。一時間,槍炮齊發,昆明震動。正在家中熟睡的龍雲突被槍炮聲驚醒,猛地跳下床來,張皇失措,不知如何是好。此時龍公館的警衛發現公館已被包圍,還有大炮對準公館大門,值勤的侍從副官飛快奔報。回過神來的龍雲深知大事不好,匆忙穿上衣服,老鼠一樣“吱溜”從後門竄走,然後貓腰弓背,悄悄繞過勸學巷、柿花巷等大街小巷,借著夜幕獨自一人步行上了雲南省政府所在地——五華山,在一片樹叢中貓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