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大角逐(5)(1 / 3)

12日,激憤之情有些平息的學生會代表出於對師長的尊重,主動向傅斯年就昨日雙方的不愉快道歉,但又明言幾項要求不能改變。既然學生有此強硬姿態,而李宗黃又不能去,傅斯年再度陷入兩塊巨大夾板之中而無一絲出路的焦慮、失落與惶恐中。在反複權衡後,傅認為集中精力推倒李宗黃這塊風刮不進、雨潑不透的鐵板,是最為急需和關鍵的一招,否則皆無出路。主意打定,傅斯年狠下心來,於12日幹脆發出一封經朱家驊轉呈蔣介石的特急密電,電中先是對自己未能盡到複課之責表示“負罪極深”,接著明確、強硬地指出:“教授對李宗黃極度憤恨”,[39]希望蔣速下去李之決心。據朱家驊檔案顯示,傅斯年的這封電報,當天便由朱轉給了蔣介石,但蔣仍猶豫不決。

注釋:

[1][2][3]張增智《龍雲在解放戰爭時期》,載《中華文史資料庫》,1996年。

[4]1949年12月9日,盧漢率部起義的這一天,還有一個令世人備感興趣的插曲,即盧漢捉放“張相國”事件。

1949年11月,就在川南失守,國民黨軍隊即將土崩瓦解之際,鎮守雲南的盧漢認清了形勢,與時俱進,秘密與中共方麵聯係,準備易幟。盧的“投降主義”和暗中活動,國民黨保密局已有察覺,曾在雲南親自監視盧漢一個多月的保密局長毛人鳳,感到形勢險惡,盧時刻有倒戈投誠的可能,因而向蔣介石建議及早撤換盧漢以絕後患。但素與盧漢友善、時任西南軍政長官的張群,出於哥們義氣與婦人之仁,出麵在蔣麵前力保盧,認為盧對黨國和領袖無比忠誠,不會扯旗造反,投向共產黨。這有“華陽相國”之譽的張群,既是當時最受蔣介石信任之人,又是對西南地區軍政方麵較有影響的人物,蔣介石聽從了張的意見,同時采取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策略。既然“張相國”曾大言不慚地誇下海口,說盧不會造反,便派張群組織了幾位政府大員赴昆極力勸慰,對盧漢予以籠絡。同時命中央軍李彌的第八軍和餘程萬的第二十六軍駐守滇邊,鉗製雲南,一旦盧漢有變,立即發兵圍剿、殲滅之。

想不到“張相國”此次卻失算了。1949年12月9日晚10時,盧漢通電全國,舉行起義。此前,盧以巧妙借口把李彌等國民黨將領引入了預設的埋伏圈,通電的同時下令扣押了包括當天剛到昆明的張群在內的8名國民黨軍政要員,分別是:張群、第八軍軍長李彌、第二十六軍軍長餘程萬、二十六軍第七師師長石補天、憲兵司令部副司令兼憲兵西南區指揮李楚藩、憲兵西南區指揮部參謀長童鶴蓮、空軍第五軍區副司令沈延世、國防部保密局雲南站站長兼雲南省綏靖公署保衛處處長沈醉。

張群被扣押後,單獨住在盧漢新公館內。當夜,他采用古人常用的脫身之計,寫信給盧,文情並茂地講述了近幾年來他頂住各種壓力,在蔣和其他政府要員麵前維護雲南和盧漢本人聲譽的深厚交情,表示自己今後不再過問政治,希望盧讓他去香港僑居。盧漢見信後,派省政府委員楊文清去做張的工作,希望張群打消去香港的念頭,幹脆與自己一起行動,像當年水泊梁山好漢李逵所夢想宣稱的一樣,反出雲南,殺向四川,奪了蔣的鳥位。張群道:“你們的造反行動我是很同情的。我也知道這是大勢所趨,國民黨的確是無法挽回了。蔣先生過去的所作所為,連我也有不滿意的地方。但是我一生都是一個國民黨員,我和蔣先生的私人關係你們也是知道的,我不能和你們一起拉杆子造反,更不能落井下石奪他的位子。如果你們要把我當作俘虜看待,交給共產黨,我料想他們也不會對我怎麼樣的。要是你們能讓我走,我很感激,我今後也不再做什麼事,到海外做個寓公算了。”經過反複權衡,盧最後決定釋放張群去香港。12月11日上午,盧漢把這位老朋友送上一架英國飛機直飛香港。張群抵港後,沒過幾日即轉船去了台灣與蔣介石會合。

據千家駒說,1950年,周總理在北京對他談及盧漢義釋張群一事時,很有些不高興地說:“盧漢未與我們商量,便把張群放了。如果不放的話,我們可以當做籌碼與張學良交換。”想不到盧漢的哥們義氣,讓張群得以虎口逃脫,張學良卻又被帶往台灣監禁了幾十年。真所謂人生不可知,天命不可測,張學良天命該當如此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