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聞一多之死(3)(1 / 3)

時日本敗局已定,但蘇聯又虎視眈眈,窺覬中國領土。麵對這一嚴峻局勢,陳寅恪以此兩句詩來反省抗戰功過,並認為分裂國家者皆有責任,而蔣、汪代表的群體和實行的路線相反,汪精衛高唱的“和平運動”終將失敗,但蔣介石政權亂象已顯,亦不足言勝,故謂兩皆無成。[23]就當時的局勢,不隻是作為自由知識分子的陳寅恪如此認為,國民黨內部高級官員甚至汪偽政府中人亦有不少人與此觀點相近。抗戰期間投靠汪偽政權的周佛海在1941年2月17日日記中說:“……渝當局對美、對蘇,均不樂觀,蘇聯且警告渝府接收共黨要求,邵力子(南按:時任駐蘇大使)亦請求返國,是國共關係將影響中、蘇關係元老派主黨政軍分權,蔣對此亦必憤而煩悶。總之,餘深覺餘輩無前途,今閱情報,則重慶亦一塌糊塗,決無前途之可言。寧渝均無前途,是中國無前途矣,哀哉!蘇聯警告渝府接收共黨要求,是已開內政幹涉之端矣。苟抗戰勝利,共黨得勢,則蘇聯之對中國,恐與日本無異也。日本已漸次覺悟,蘇聯則方興未艾,蘇聯較日更難應付。”[24]此段記載在陳詩創作之前四年,可見周佛海在其他方麵堪稱狡詐殘忍的糊塗蟲一根,而在這一點上還算清醒。另據唐縱1945年日記載:6月27日,宋子文與蔣經國起程訪問莫斯科。6月30日,“上月反省錄”:本黨政治的腐化不但引起黨外的反感,亦且失了黨內的同情,如果沒有顯著的改革,全國人心將不可收拾……[25]這段記述,正暗合了陳寅恪詩中所指的社會情形和中國麵臨的又一次危機。

陳詩尾聯“夢華一錄”,指宋孟元老撰的《東京夢華錄》,此著為宋室南渡後追憶北宋京城汴梁昔日繁華景象而作。此兩句明白地表示作者不願重溫《東京夢華錄》的舊夢,意喻當局莫使北宋滅亡之局,在剛剛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苦難中國重演。——令人扼腕的是,這一悲戚的家國情懷,隻是陳寅恪與其同道者一廂情願罷了。

事實是,直到1946年2月11日,中國民眾才對《雅爾塔密約》內容有所耳聞。這一天,華盛頓、倫敦、莫斯科三地同時公布了上年同日在雅爾塔擬定的秘密協定,當時剛剛由蔣介石侍從室謀僚升為內政部次長(行政院13日通過)的唐縱意識到這份密約對中國乃至世界政治格局演進的重要影響,特地在2月14日的日記中規規矩矩地抄下了這份電稿:

【中央社華盛頓十一日專電】斯大林委員長、英前首相丘吉爾及故羅斯福總統,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一日,關於蘇聯於德國投降後,對日宣戰之條件,所訂定之雅爾塔秘密協定,本日由華盛頓,倫敦及莫斯科同時公布。該協定之條款內,規定保留外蒙古人民共和國,恢複蘇聯於日俄戰爭所喪失之權利,日本失敗後,以千島割讓等等,其原文如下:

蘇美英三國領袖業已議定,蘇聯於德國投降後之二、三個月及歐洲戰爭結束時,將協助盟國對日宣戰,其條件為:

(一)外蒙古(即蒙古人民共和國)之現狀,應加以保存。

(二)蘇聯應恢複以前俄羅斯帝國之權利,此權利因一九〇四年日本之詭譎攻擊而受破壞。甲、南庫頁島及其毗連之各島,應歸返蘇聯。乙、大連商港,應辟為國際港,蘇聯在該港之優越權利,應獲保障,旅順仍複為蘇聯所租用之海軍基地。丙、中東鐵路以及通往大連之南滿鐵路,應由中蘇雙方共組之公司,聯合經營,蘇聯之優越權利,應獲保障,中國對滿洲應保持全部主權。

(三)千頁群島應割於蘇聯。

惟上述關於外蒙古、旅順、大連以及中東、南滿兩鐵路諸點,必須征得中國蔣主席之同意,羅斯福總統將依據斯大林元帥之意見,采取措施,以獲得蔣主席之同意。三強領袖業已議定,蘇聯所提要求,於日本被擊敗後必予實現,蘇聯則準備與中國國民政府締結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俾以其武裝部隊協助中國,解放中國所受日本之束縛。

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一日,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簽名)[26]

也隻有到了這個時候,中國的官僚與普通民眾才明白,1945年8月8日,蘇聯出兵中國東北與日軍作戰,原是有這麼一個秘密協定在暗中支撐,而這個嚴重侵犯中國主權的協定,中國的國家元首與民眾竟被蒙在鼓裏。更令國人憤怒的是,蘇聯趕跑了盤踞在東北的日軍,竟以主人翁的姿態對東北各地特別是城市和港口實行嚴格管製,且肆意橫行,不準接收的國民黨軍隊在旅順登陸,竭力阻止黨國大員前往接收財產,直至驕狂到隨意射殺、暗害接收人員,並有張莘夫等類似事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