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上講究能進能退。最好的地形就是進可攻,退可守。關鍵時刻可進可退,才能夠贏得最後的勝利。對員工來說也是這樣,能進能退才能在職場上立於不敗之地。
人一味前進而不懂得後退,是成不了大事的,結局往往是悲壯的。“力拔山河兮”的項羽是個大英雄,不知道退一步看世界,在烏江自刎了,以至於後人寫下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詩句。
俗話說:大丈夫能屈能伸。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隻有能屈能伸、能退能進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能夠前進固然是一個好員工張揚自己的絕佳方式,然而能退更考驗一個員工的心理內涵與厚度。無論進還是退,都是一個好員工的必修課。
有時,後退並不是懦弱,也不是沒有原則,而是一種自我調整的方式,就像放風箏,如果一味地放線,風箏未必能長久地高飛,真正懂得放風箏的人是不停地收線放線的,這樣手裏的風箏才不會掉下來,能升職的人的秘密大概就是如此吧!想升職就要學會揚長避短,當進則進,當退則退!既得有稱雄的能力,也得有守雌的氣量!
1.妥協,智者升遷之道
“妥協”有時候會被認為是屈服、軟弱的表現,其實“妥協”是非常務實、通權達變的叢林智慧。蘆葦能在猛烈的風中不致折斷,就在於它適度的妥協,從而成就了柔韌的個性。適度妥協是增強團隊協作精神的潤滑劑,實踐中你會體會到,你的同事因為你的友好合作,而與你形成愉快的夥伴關係。凡是職場得意的員工,都懂得在恰當時機接受別人的妥協,或向別人提出妥協,因為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氣。
“妥協”是雙方或多方在某種條件下達成的共識,在解決問題上不是最好的辦法,但在沒有更好的方法出現之前,它卻是最好的方法,因為它有不少的好處。
首先,妥協可以避免時間、精力等“資源”的繼續投入。在“勝利”不可得,而“資源”消耗殆盡時,“妥協”可以立即停止消耗,使自己有喘息、整補的機會。也許你會認為,“強者”不需要妥協,因為他“資源”豐富、不怕消耗。理論上是這樣的,問題是當弱者以飛蛾撲火之勢咬住你時,強者縱然得勝,也是損失不少的“慘勝”,所以強者在某些狀況下也需要妥協。
其次,可以借妥協的和平時期,來扭轉對你不利的劣勢。對方提出妥協,表示他有力不從心之處,他也需要喘息,說不定他根本要放棄這場“戰爭”;如果是你提出,而他也願意接受,並且同意你所提的條件,表示他也無心或無力繼續這場“戰爭”,否則他是不大可能放棄勝利果實的。因此,“妥協”可創造“和平”的時間和空間,而你便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來引導“敵我”態勢的轉變。
最後,妥協可以維持自己最起碼的“存在”。妥協常有附帶條件,如果你是弱者,並且主動提出妥協,那麼可能要付出相當的代價,但卻換得了“存在”。“存在”是一切的根本,因為沒有“存在”就沒有明天、沒有未來。也許,這種附帶條件的妥協對你不公平,讓你感到屈辱,但朋屈辱換得存在、換得希望,相信也是值得的。
“妥協”要看以下狀況:
第一,要看你的大目標何在。也就是說,如果不妥協會影響你的生存和更大的利益,那麼你就妥協;如果妥協會影響你的生存和更大的利益,那麼你就不妥協。
第二,要看“妥協”的條件。也就是妥協的條件不要太苛該,要給對方留有餘地。如果妥協的條件威脅到了對方的生存,那麼就會逼虎傷人,逼著對方作垂死掙紮,這樣對雙方都不利。除非你不想妥協。
人在職場,每個員工的自身條件都不一樣,每個人遇到的困難也不盡相同,但是有一點是一樣的,那就是變通將決定其是否取得成功。
蕭伯納說:“聰明的人使自己適應世界,而不明智的人隻會堅持要世界適應自己。”而我們今天要說:“妥協是天地間最大的智慧,是智慧中的智慧。妥協是一種方法,是一種策略,更是一種藝術。”
讓我們學會妥協吧,讓我們走向成功的大道吧。假如我們陷入困境,不要消沉,不要焦慮,有一條路可以繞開人生路上很多的坎坷使我們走向成功,那就是妥協。
讓我們學習它,掌握它,運用它吧,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職場中遊刃有餘。
在某個小村落,下了一場非常大的雨,洪水開始淹沒全村,一位神父在教堂裏祈禱,眼看洪水已經淹到他跪著的膝蓋了。一個救生員駕著舢舨來到教堂,跟神父說:“神父,趕快上來!不然洪水會把你淹沒的!”神父說:“不,我深信上帝會救我的,你先去救別人好了。”
過了不久,洪水已經淹過神父的胸口了,神父隻好勉強站在祭壇上。這時,又有一個警察開著快艇過來,他跟神父說:“神父,快上來!不然你真的會被洪水淹死的!”神父說:“不!我要守著我的教堂,我相信我的上帝一定會來救我的。你還是先去救別人好了!”
又過了一會兒,洪水已經把教堂整個淹沒了。神父隻好緊緊抓著教堂頂端的十字架,一架直升機緩緩飛過來,丟下繩梯之後,飛行員大叫:“神父,快上來,這是最後的機會了,我們不想看到洪水把你淹死!”神父還是意誌堅定地說:“不,我要守著教堂!上帝會來救我的!你趕快先去救別人,上帝會與我同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