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知進退——小心駛得升職船(5)(2 / 3)

(4)緊急情況“救駕”

平時工作中,崔海剛若知方部長遇到緊急情況總是挺身而出及時前去“救駕”。如有一次節日貼標語,方部長一時找不著人,崔海剛知道後主動承擔了貼標語任務。類似的事情,崔海剛一直是積極去做。崔海剛此舉的目的是想重新博得方部長的好感,讓方部長覺得崔海剛沒有忘記他,仍是他的部下,有利於方部長心理平衡、消除誤解。

(5)找準機會解釋前嫌

待方部長對自己慢慢有了好感以後,崔海剛利用同方部長一同出差外地開會的機會與方部長很好地進行了交流。方部長最終還是被崔海剛的誠心打動,說出了對崔海剛的看法以及誤解崔海剛的原因——“雨中打傘”的事。崔海剛則再三解釋當時自己真的沒看見方部長,希望方部長不要責怪他。方部長也表示不計前嫌,要和崔海剛和好如初。崔海剛此舉的目的是利用單獨相處的機會弄清被誤解的原因,同時讓方部長在特定場合裏更樂意接受自己的解釋。

方部長對崔海剛的誤解煙消雲散之後,崔海剛不敢掉以輕心,而是趁熱打鐵,經常找理由與方部長進行感情交流,或向方部長討教寫作經驗,或到方部長家和他下棋打牌。久而久之,方部長更加喜歡這個昔日部下了。崔海剛此舉的目的是通過經常性的感情交流增進與老領導之間的友誼。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崔海剛的不懈努力下,方部長對崔海剛的誤解徹底沒有了,反倒覺得以前說的話有點對不住崔海剛。從那以後,方部長逢人就誇崔海剛好樣的,兩人的感情與日俱增。

在我們的職場中,由於要與不同的人和事打交道,所以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都會受到一些誤解。

誤解的產生大都是無意識的,你無法去回避,隻能去麵對。麵對上級的誤解,千萬不能耿耿於懷、懷恨在心,或采取報複等方法,這樣會使誤解更深、更難化解。如何去化解所遇到的誤解,采取什麼樣的方式會因人而異,但有一點你卻是必須要記得的,就是要保持一顆良好、平和的心態。一個心態良好的人就是一個理智的人,一個有理智的人麵對他人的誤解就會坦蕩、理性地去分析誤解產生的原因,並努力去尋找化解誤會的方法。

誤解並不可怕,它本來就是我們生活當中的一部分,關鍵是我們如何去看待、去麵對。正因有了誤解這東西,我們的生活才變得更刺激,我們的人生才更能得到曆練,我們也才能更懂得如何去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麵對誤解,我們的心態要保持平衡、坦蕩麵對,用真情去感化,用愛心去化解,用行動去證明。隻有這樣,我們這職場才會少一份煩惱,多一份快樂,多一份通順。

11.如果升遷的不是你

為做好工作你廢寢忘食,為晉升你絞盡腦汁,然而最終晉升的不是你。這真叫人傷心。晉升失敗對自我可能是一大打擊,但應該弄清楚這次打擊對你的事業有多大的傷害。聰明人會了解其中的差異。

雅芳化妝品公司的總裁華特龍回憶以前在奇異電子角逐收音機部門經理的失敗經驗。他安慰自己:隻要努力,在奇異電子還有許多部門經理的機會。果然,3個月後電唱機部門的經理職位出缺,華特龍終於成功了。

一個人在工作中,總會遇到順逆之境、遷調之遇、進退之間的各種情形與變故。範仲淹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了這樣一種心境,就能對大悲大喜、厚名重利看得很小、很輕、很淡,自然也就容易“放得下”了。“莫將戲事擾真情,且可隨緣道我贏”,王安石的這兩句詩將“戲事”與“真情”區分得十分明確。按照我們的理解,所謂“戲事”,就是指那些能拿得起、也該放得下的事。能做到如此隨和且隨緣地看待人生旅途中的一切利害得失與禍福變故,一個人豈有不會“道我贏”之理?

漢代有一位馮唐,在漢文帝的時候他很年輕,而漢文帝喜歡老年人,所以未被重用。到了漢景帝的時候,漢景帝喜歡年輕人,可是馮唐此時已經老了,所以還是沒有得到重用。後來漢武帝即位,看到能幹的馮唐便問他為什麼才做到像現在的樣子。馮唐說了原委,漢武帝封他為郎。後來就有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名句。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眾必毀之。”有能力的人往往不得誌、“報國無門”,這是古已有之。對於職場的起起落落應以平常之心對待,太過於在意反而會失去人生的真正樂趣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