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明禁區——遠離危險(1)(3 / 3)

1966年1月,印度總理夏斯特裏突然逝世。消息剛一傳出,印度政壇各派便紛紛出馬,試圖角逐新總理的職位。

當時,爭奪總理位置非常有勢力的人物是在國大黨內最有資曆的德賽和當時的代總理南達。在各派之中,英迪拉雖有其獨特優勢,但就其政治勢力而言,卻算不上強大。然而,在這千載難逢的機會麵前,英迪拉絕不袖手旁觀。當夏斯特裏的死訊淩晨3點傳到首都時,英迪拉立即召集她的幕僚們商量對策。英迪拉表示了自己要參加這一角逐的決心,並且自信隻要運籌得當,問鼎完全有可能。怎麼才能實現自己的夙願呢?在冷靜地分析了形勢之後,她決定不過早地投入角逐,等到政敵們兩敗俱傷,各辦力量削弱時再予以出擊。

主意已定,英迪拉表麵上無意問津、跟誰都不爭奪,而暗地裏她卻在觀察形勢的變化,並尋求支持。形勢的發展果如英迪拉所料,德賽雖是黨內元老、資曆很深,在議會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忠誠於他,然而他卻不善於吸取以前的教訓。在夏斯特裏死後,便以唯一候選人自居,並且似乎總理之位非他莫屬。他驕橫固執、不願意跟別人分享權力,對於在1964年選舉中剝奪他應得權利的那砦人懷恨在心,絲毫沒有寬恕之意。德賽的表現大傷人心,尤其是傷害了黨內辛迪加派的感情。辛迪加派在國大黨及政府中勢力十分強大,並且擅長於幕後操縱。德賽驕橫冷漠的表現使得他們十分擔憂,因為他們是1964年阻止德賽上台的魁首,如果德賽上台,他們前途可想而知。由此,他們決心要阻止德賽上台。然而,他們自己卻選不出能與德賽抗衡的候選人。至於南達,他在尼赫魯和夏斯特裏的內閣中都是第二號人物,他的思想無懈可擊,他想由代總理直接升為正式總理。辛迪加派對他做了權衡,覺得他還不能擊敗德賽。

英迪拉所盼望的時機終於來到了。各派之爭到了白熱化程度,而且裂痕很深、很難彌合,這對英迪拉非常有利。由於她在一開始就采取了靜觀的策略’各派對她比較放心,她幾乎沒有受到攻擊,在公眾心中仍保留著完美的形象。看準時機,英迪拉決心馬上出擊。她像救世主一樣,來到辛迪加派麵前,辛迪加派在她的爭取之下決定支持她參加競選。因為,她現在幾乎成了唯一完美的候選人,她是尼赫魯的女兒,聞名全國,任何地區或黨內任何派係都對她沒有特殊惡感。凡是那些由於德賽專橫刻毒或思想保守而擔心他來當政的人,也都認為聯合起來擁戴英迪拉最好。英迪拉得到的支持日益增多,勢力日益強大。她憑借自己的政治手腕,把大多數黨員都團結在自己周圍。德賽的政敵中,那些既不願支持南達,又不支持恰範(另一位候選人),也不甘心支持辛迪加派的人,似乎頗願意投英迪拉的票。國大黨執政的十個邦的首席部長經過辛迪加派疏通,也都公開支持提名英迪拉。他們的聯合聲明實際上是指示他們那幾個邦選舉出來的議員都投英迪拉的票。南達看到十個邦的首席部長都支持英迪拉,知道自己敗局已定,馬上退出了競選。隻有德賽仍決心要與英迪拉見個高下。

德賽開始在競爭中對英迪拉進行謾罵和攻擊,試圖激起英迪拉應戰,抓住她的破綻予以進攻。然而,英迪拉讓他大失所望。她的態度仍如初始那樣謙遜有禮,其風度讓公眾更加滿意。大選終於進行了。果如所料,英迪拉在526名黨員投票中獲得355票,而德賽僅得169票(兩張廢票)。成千上萬的印度人聚集在議會大廈外麵,慶賀她全麵大勝。

如果你過早地卷入晉升之爭,就不容易了解整個競爭情況,使自己後麵的行為陷入被動。這種情況常常出現在根據自己的了解和判斷覺得自己的條件在各方麵與其他競爭對手相比有可能取勝的情況下。其實,我們很可能並不真正了解所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俗話說:“真人不露相”,說不定在你身邊就的確有高人呢。如果這樣,你的判斷隻能使你陷於不利的境地。聰明的人在這種競爭中總是會首先仔細地反複考察,對比自己與對手的優勢和劣勢,經過反複權衡之後,才決定自己該如何辦。一般情況下,別人常常並不會表現得十分充分,你在一種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做出的判斷就不能不帶有相當的片麵性。冷靜的態度常常可以使我們做出一些比較客觀的判斷。而一旦發現自己在某次競爭中無把握取勝,或者幹脆不可能取勝,那就可以瀟灑地放棄了。

3.千萬不要拉幫結派

在每個公司裏,或多或少都有小幫派存在的現象,這對剛進公司的你來說是一種考驗。加入小幫派使自己有歸屬感、安全感,辦事有人托著、說話有人幫著,幾個人同進同退,好不得意。殊不知,你們此時已經使老板感到不舒服了。隻要你仔細觀察一下,就能發現老板不喜歡那些搞小幫派的人。如果你與他們走得太近,你可能就會受到牽連。你必須從小幫派中退出來,否則一旦老板把你當成小幫派的一員打人黑名單,你就會得不償失。避開小幫派陷阱,處理好人際關係,才能為你的發展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