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明禁區——遠離危險(2)(1 / 3)

拉幫結派出處是1983年2月20日《人民日報》:“對於少數人在改革中抵製、怠工、失職瀆職;乘機製造思想混亂,拉幫結派,進行非法組織活動……就要嚴肅處理。”拉幫結派,在某種意義上講,似乎屬於貶義詞。在社會各行業中,做為領導,最忌諱本單位拉幫結派,使工作難以開展、難以管理a有一句順口溜“三五成群搞幫派,看誰不爽就淘汰;同誌之情彌足惜’製造隔閡不應該”。說的就是職場上的拉幫結派,這在古時候,也許就是小人之間的“朋黨”。應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句話,搞。小圈子”和幫派的往往利用同學、老鄉、戰友等關係,搞親親疏疏、團團夥夥,甚至拉幫結派、黨同伐異,結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鐵哥們”。有人這樣形容拉幫結派造成的惡果:“表揚了吹牛拍馬的,提拔了指鹿為馬的,累死了當牛做馬的。”任何部門、任何單位的領導者,事實上無時無刻都在麵臨著怎樣巧妙處理與各種幫派之間的關係問題。

孫少軒剛剛踏進一家報社的門,就敏銳地覺察到人事上的刀光劍影。各個部門內都分別以地域、學校等淵源劃為幾個派別,工作中處處磕磕絆絆,甲說東,乙偏要說西,並不是為了原則,而是為了“立場”,即純粹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報社老總為了維持運轉,隻好玩平衡,隻求將本職工作做好,拒絕加入任何一方。

孫少軒跟老總談了一次,報社老總雖然也感到頭疼,但由於體製的原因無能為力。報社也在這樣無聊的內耗中一天天衰敗下去,孫少軒覺得不順心,離開了這家報社。孫少軒加盟一家私企後發現,這裏幾乎就沒有那種現象,老板根本就不會遷就任何搞宗派主義的現象。任何事情都是對事不對人,沒有了拉幫結派現像,該公司業務發展得蒸蒸日上、如火如荼。

少數居心叵測的人為了達到拉幫結派的目的,無論對上司、對同級、還是對下屬,都可以使用一切卑劣的手段。在他們看來,手段是不必計較的,目的才是重要的。目前在職場中,此類人盡管隻占極少數,但對他們可能造成的危害決不可低估。其中有一部分人,在活動初期性質也許不那麼嚴重,還達不到拉幫結派的程度。他們至多不過是拉拉關係,為自己織一張神通廣大的關係網而已。然而,從關係網到拉幫結派,兩者之間並無嚴格的界限。隨著事態的發展,自己手中權力的不斷增大,問題的性質也會發生根本的變化。

目前,不少公司內部派係林立、爾虞我詐、互相傾軋;不少工廠裏的一些人來自同一個地方,經常聚在一起,形成“**幫”、“**派”,一旦有什麼摩擦,搞得雞飛狗跳。員工拉幫結派、消極怠工、影響團結,產生企業內部部門之間、員工之間的權力鬥爭,加大內耗,降低企業的工作效率。員工拉幫結派也是企業最忌諱的事,這樣會導致企業管理者無法掌控整個企業的局麵。為了防範個別人拉幫結派,機關、公司應當對具有下列行為特征的上下級關係和同級關係予以嚴密注視:

無原則的團結;

令人費解的聯合行動;

鬼鬼祟祟的密切來往;

缺乏共同思想基礎的“觀點一致”;

十分反常的權力轉移和地位晉升;

神秘莫測的用人抉擇;

不可思議的連鎖反應;

難以瓦解的攻守同盟;

其他一切值得懷疑的反常現象。

魯迅先生曾經指出:中國人沒有“個人的自大”,隻有“合群的自大”,這“合群的自大”指的就是拉幫結派、黨同伐異。

有些人有拉靠山、找後台的傾向,而這種“拉大旗做虎皮”的傾向還隻是為了穩住自己,頂多表現出自己沒有“個性”,尚不至於損害他人。但如果你管理的下屬聯群結黨、排斥異己,試圖另立“山頭”來發展個人私利,就會有損於組織的發展,不利於企業的建設,更不利於人員的管理。

上海某大酒店為了提高管理水平,高薪聘請了一位資深管理專家作大酒店總經理,並應這位總經理的要求任命了他推薦的三名副手。酒店的本意是給這位總經理一個寬鬆而有效的環境,這位總經理做得也確實不錯,酒店的業績有了提升。可是,酒店股東不久發現,這位總經理和下屬的三個經理上下通氣,四個人形成了一個小“山頭”,牢牢把持了大權,對於股東和董事會的決議有時都敢陽奉陰違,酒店職員們對此議論紛紛。酒店股東為了安撫人心,果斷地把這四名經理都解聘了,這才讓員工們的議論平息下來。

公司是大家的公司,需要眾誌成城。可事實有時並不這樣,總會有一小撮員工背著大多數人組成自己的小幫派,以私利為目的排擠幫派外的人員。弄得公司上下烏煙瘴氣,影響極不好。長此以往,公司的凝聚力被衝淡,工作秩序荒棄,經曆外界的衝擊後就會因千瘡百孔而風雨飄搖。出現這種情況,公司上層隻有將這些員工清除出“革命的隊伍”。所以,每位員工最好不要加入小幫派,最後“吃虧”的隻能是自己。不要因為一時的粗心大意,而失去整片森林。

小幫派的成員有下麵的特點:他們或者到上級部門告狀,或者在下麵公開搗亂。輕者能使好人無所適從、灰溜溜、心灰意冷,使一個獲利很大的公司變得疲軟,逐漸變差。重者可以把一個好端端的人或企業徹底摧毀。精明的公司決斷者會及時發現苗頭、防微杜漸,將組建小幫派、攪擾工作秩序的員工消滅在“搖籃”裏。那時,一些對此事認識不夠清楚的員工就會被別有用心者利用,成為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