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小幫派裏的員工會應酬增多,私人事務充斥心中,無法潛心於本職工作和學習專業技能。如果處在同一機構裏,他們會分散工作精力,做一些毫無意義的事,工作效率明顯下降。
當然,不搞小幫派並不是強調與一切人絕緣,而是要建立良性的工作關係,為公司的未來同舟共濟。良好的人際關係通常情況下表現在以下幾點:
(1)公私分明
與同事相處時,不能因平時關係好而在公事上偏袒。上班時間盡心竭力投入工作,不荒廢光陰。
(2)注意團結
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要因為受上司批評而遷怒上司,與關係好的同僚聯合對抗上司是維護團結的大忌,應及時廢止。
(3)擴大交際
公司中,各部門同事之間存在著廣泛的聯係,彼此之間都存在互相配合的關係,切不可隻將交往圈限定於少數幾個同事,要爭取多方麵的支持,以免以私廢公,陷入孤立的境地,使工作處於被動。
總之,在一個公司中任職,要以整體利益為出發點,要與大多數員工搞好人際關係,切勿因小幫派的局部利益而觸犯整個公司的敏感神經。如果隻為一小部分利益而工作,必將深陷“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被公司擠出場的結果是極有可能的。所以,為了維持公司的良好工作秩序,最好遠離各種小幫派。
4.別把哥們兒義氣當真
人們常說:友誼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但是,在職場中,友誼隻是合作的基礎,卻不是患難與共的基礎。職場不等於生活,職場的中心是工作;職場更不等於江湖,因為職場無所謂正義與邪惡。所以,身在職場千萬不要把“哥們兒義氣”當真,職場沒有“哥們兒義氣”,這裏隻有職場友誼。而職場友誼是最難以把握的,於是有人說:“同事靠得住,母豬爬上樹;同事靠得住,晉人不吃醋。”
同誌為朋,同道為友。職場中的朋友關係和生活中的朋友關係不是一個意思。職場中的朋友可能是同盟,也可能是競爭的對手,所以職場上講交情有兩個前提:第一,職場朋友的基礎是利益交換的生意夥伴關係,交往對彼此都有好處,比如建立人脈圈子,有利於今後自己在公司內的上升和部門間的合作。第二,既然是生意夥伴,就要彼此信任、遵守共同的規則。“工作就是生意”。按照這個觀點,對於職場人來說,工作是你要經營的生意,老板是你的客戶,周圍的同事是你生意的合作夥伴,大家維係彼此關係的基礎是:有著共同的利益。
徐先生和許先生二人是大學同學,感情不錯。畢業後,二人在同一部隊服役。兩年後退伍,徐先生先找到工作,許先生則不甚順利、到處碰壁。徐先生伸出道義與友誼之手,把許先生拉進自己的公司,成為同事。過了一年,徐先生離職創業,許先生也到別的公司任職。
徐先生創業的成績並不理想,任何人一看都知道結束營業隻是時間問題。很多朋友替徐先生擔憂,並且認為許先生應拉徐先生一把。碰巧許先生的公司有一不錯的職位空缺,很適合徐先生。許先生問了徐先生的意願,徐先生很高興自己的事業有了轉機,答應去許先生的公司上班。
誰知等了一個月,消息全無。徐先生按捺不住,打電話找許先生,原來許先生自己坐上了那個位子……許先生的“解釋”是:“我本來不要,也推薦了你,可是上麵堅持要我……”
隔了半年,徐先生才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從許先生同事口中知道當初許先生根本沒有把徐先生的個人資料往上報。
一句話,職場沒有哥們兒義氣。那些在職場中相信哥們義氣的人往往會被所謂的哥們義氣所出賣,最後搞得自己裏外不是人,不但與晉職加薪沾不上邊,還會讓別人把自己當弱智嘲笑,窩窩囊囊地在職場混日子。
楊君是個多愁善感而又心直口快的人,由於他平日裏不巴結頂頭上司,上司對他有不少看法,經常借機整他,甚至把他眼看就要到手的公費帶薪假期讓給了一個能力和資曆都比他差得多的年輕女同事。
於是,他常常在自以為是人生知己的同事麵前表示對頂頭上司的不滿。他的這位“知已”是一個忠實的聽眾,總是笑眯眯地聽他傾訴。但是,“知己”自己卻一言不發,甘願充當一個聽眾。楊君見有人與自己“分擔不滿”,更是口無遮攔地曆數頂頭上司的種種“罪狀”。有一次,他在氣頭上還罵了一句:“這個老不死的東西!總有一天會栽到我的手上。”此言一出,他自己也覺得有些失言,便要求“知己”保密。“知己”對天詛咒發誓,於是他相信了“知己”。
到了第二年,楊君想:今年再怎麼著也該輪到我帶薪休假了吧!但最終結果出來卻令他大吃一驚:人選不是別人,正是他的“知己”!按常理講,“知己”比他的資曆更淺,業績也遠遠不如他,怎麼排也排不到他的頭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