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明禁區——遠離危險(3)(1 / 3)

實踐表明:拖延時間的心理隻會使我們在“現在”這個時段更加懦弱,並期待於幻想。也就是說,我們總是希望情況會有所好轉,但卻始終無法成功。如果利用“現在”做一些自己願意做的事情,或者充分發揮自己的思維能力,我們就永遠不會厭倦工作和生活。

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昨日有昨日的事,今日有今日的事,明日有明日的事。今日的理想、今日的決斷,今日就要去做,而不要拖延到明日,因為明日還有新的理想與新的決斷。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

所以,我們應時時刻刻記著本傑明·富蘭克林的話:“今天可以做完的事不要拖到明天。”這也就是俗話所說的:“今日事,今日畢。”

克服拖延的習慣,將其從自己的個性中根除。這種把你應該在上星期、去年甚至十幾年前該做的事情拖到明天去做的習慣正在啃噬你的意誌,除非你革除了這種壞習慣,否則你將難以取得任何成就。有許多方法可以克服這種惡習:

第一,每天從事一件明確的工作,而且不必等待別人的指示就能夠主動去完成;

第二,到處尋找,每天至少找出一件對其他人有價值的事情,而且不期望獲得報酬;

第三,每天要將養成這種主動工作習慣的價值告訴別人,至少要告訴一個人。

現在就動手做吧!

如果你想規避某項雜務,那麼你就應該從這項雜務著手,立即進行。否則,事情還是會不斷地困擾你,使你覺得煩瑣無趣而不願意動手,從而開始拖拖拉拉,最終一事無成、空留遺憾。

一個很有才氣的教授想寫一本傳記,專門研究“幾十年以前一個讓人議論紛紛的人物的軼事”。這個主題又有趣又少見,真的很吸引人。這位教授知道的很多,他的文筆又很生動,這個計劃注定會替他贏得很大的成就、名譽與財富。

一年過後,一位朋友碰到他時,無意中問到他那本書是不是就要大功告成了。他猶豫了一下,好像正在考慮怎麼解釋才好,最後終於說他太忙了,還有許多更重要的任務要完成,因此沒有時間寫了。

無論這個教授怎麼解釋自己的理由,“寫一本傳記”這個計劃已進入墳墓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上,因為不敢執行或想著“還有明天”,每天都有許多人把自己辛苦得來的新構想取消或埋葬掉。而過了一段時間以後,這些構想又往往會回來折磨他們。

所以,在單位裏,任何時候都不要自作聰明地設計工作期限,希望工作的完成期限會按照自己的計劃而後延。優秀的員工都會牢記工作期限,並清晰地明白最理想的任務完成日期就在昨天。

要想在職場中脫穎而出,最實際的方法就是讓手中的工作消化在“昨天”。隻有這樣,職場中的你才具有保持恒久競爭力的核心因素,這也是唯一不會過時的東西。中外優秀企業的用人實踐表明:在人才競爭激烈的公司裏,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員工都必須奉行“把工作完成在昨天”的工作理念。一個總能在“昨天”完成工作的員工永遠是成功的。其所具有的不可估量的價值將會征服所有的老板。

從無數的結果來看,成功就存在於“把工作完成在昨天”的效率之中。一個有誌於自我成長和成功的職場人是不會把今天能完成的工作拖延到明天再去完成的。

6.做事做到位,拒絕差不多

在工作中,很多人都不求進取、馬馬虎虎、得過且過,對存在的技術問題懶得思考,對技術隱患不去克服,總覺得問題“差不多”解決了就行。每個企業都可能存在這樣的員工:他們每天按時打卡,準時出現在辦公室,但是卻沒有及時完成工作;每天早出晚歸、忙忙碌碌,卻不願精益求精。對他們來說,工作隻是一種“差不多”。

任何一個公司都需要把事情做到位的員工。能夠做好自己的工作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各行各業、人類活動的每一個領域,無不在呼喚能自主做好手中工作的員工。

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讓一個日本人每天擦六遍桌子’他一定會始終如一地做下去;而如果是一個中國人,一開始他會按安排擦六遍,慢慢地他就會覺得五遍、四遍也可以,最後索性不擦了。中國人做事的最大毛病是不認真、不到位。每天工作欠缺一點,天長日久就成為落後的頑症。

有一次’東方希望集團總裁劉永行訪問韓國,被安排去一家麵粉企業參觀。然而’就是這次普通的參觀給他很深的刺激,回國後好幾個晚上都難以人眠。

這家麵粉廠屬於西傑集團,每天處理小麥的能力是1500噸,卻隻有66名雇員。一個隻有幾十名員工的小廠,其工作效率之高令劉永行驚歎不已。在中國,相同規模的企業一般日生產能力隻有幾百噸,但員工人數卻高達上百人。希望集團的效率相對高於國內同行業標準,250噸日處理能力的工廠也有七八十名員工,日生產能力卻僅有韓國工廠的六分之一。

為了弄清楚其中的奧秘,劉永行與這家工廠的管理層進行了深入的交談,了解到他們也在中國投資辦過廠,地址在內蒙古的烏蘭浩特。當時的日處理能力為250噸,員工人數卻高達155人。同樣的投資人,設在中國的工廠與韓國本土生產效率居然相差10倍之遙,效益自然也不會太理想,磨合了一段時間,覺得沒有改善的可能性,就將工廠關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