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這樣一種自視頗高的人:他們銳氣旺盛、鋒芒畢露,處事則不留餘地,待人則咄咄逼人,有十分的才能與聰慧,就十二分地表現出來。他們往往有著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熱情,也有一定的才能,但這種人卻往往在人生旅途上屢遭波折。
曾有一本科畢業即分配到某礦務局工作的大學生,他剛來就對單位裏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順。未到一個月,他就給單位領導上了洋洋萬言的意見書’上至單位領導的工作作風與方法,下至單位職工的福利,都一一綜列了現存的問題與弊端,提出了周詳的改進意見。但效果卻適得其反,他被單位的某些掌握實權的領導視為狂妄、驕傲乃至神經病,不僅沒有采納他的意見,還借別的理由將他退回學校再作分配。兩年之內,他因同樣的情況換了四個單位,而且一個比一個更不如意。他牢騷更甚,意見也更多,卻也無可奈何。
此君作為鋒芒畢露者的典型,在為人處世方麵少了一根弦,以致屢屢在新的人際關係圈子中未能處理好包括上下級關係在內的各種關係,加上在工作上又不注意講究策略與方式,結果不僅妨礙了個人才能的最大限度發揮’還招來了多種誹謗影射、妒忌猜疑和排擠打擊。隨著時光的流逝,這種人往往不是因鋒芒畢露而走向成功,而是極易因屢受挫折而一蹶不振,以至被逐漸磨消了鋒芒。
鋒芒是引起大家注意的最有效方法,但你若細細看看周圍的同事,你會發現:若是處世已有閱曆、已有經驗的同事,他們和光同塵、毫無棱角、言語發此、行動亦然,個個深藏不露。好像他們都是庸才,誰知他們的才頗有位於你上者;好像個個都很訥言,誰知其中頗有善辯者;好像個個都無大誌,誰知頗有雄才大略而願久居人下者。但是,他們卻不肯在言語上露鋒芒,在行動上露鋒芒,這是什麼道理?
因為他們有所顧忌,言語鋒芒便要得罪旁人,被得罪了的旁人便成為你的阻力,成為你的破壞者;行動鋒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會成為你的阻力,便也成為你的破壞者。若你的四周都是阻力或破壞者,在這種情形下你連立足點都沒有了,哪裏還能實現你職場揚名立身的目的?
當然,也許你會說:“難道我就這樣一輩子默默無聞嗎?”其實,隻要一有表現本領的機會,你把握住這個機會做出過人的成績來,大家自然就會知道。這種表現本領的機會不怕沒有,隻怕把握不牢,隻怕做的成績不能使人特別滿意。你已有真實的本領,就要尋找表現的機會;若沒有真實‘的本領,就要趕快準備;《易經》上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無此器最難,有此器不患無此時。鋒芒畢露對於你,隻有害處,不會有益處。額上生角,必觸傷別人。你自己不把角磨平,別人必將力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傷害更多。
因此,想要在職場上一展才華的人要記得千萬別鋒芒太露。
露與不露關鍵在“度”、在時機,抓住機遇露一把就可能一鳴驚人、功成名就。切不可露而又露,否則一步不慎就可能事事不順、倒黴透頂。
山東省某縣新到的縣長血氣方剛,上任之初就宣布要讓這個縣在兩年之內脫貧致富。於是,這位上任的新官把三把火燒成燎原之勢,大刀闊斧撤換班底、推行改革,但卻遭到縣委書記等人的抵製,整個藍圖成了他的獨角戲,最終越唱越難,隻好掛印走人。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次,某公司的副經理因為成績突出,而在全公司的表彰大會上大出風頭,引起了眾人矚目。相形之下,其老板卻被冷落了。
散會後,老板不無妒意地握著副經理的手笑問:“祝賀你呀。感覺不錯吧!”
副經理很機敏地回答說:“從沒見過這麼大的場麵,還有那麼多的領導。說實在的,講話的時候我還真有些緊張,生怕什麼地方說錯了。要能像您每次在台上那麼鎮定自若就好了,您有什麼秘訣呀?”
此時,老板心中覺得好笑:堂堂副經理,上台講幾句話還這麼緊張,看來還是沒見過什麼場麵啊。想到這些,老板精神大為放鬆,態度明顯地恢複了正常。
這位副經理不可謂不聰明,他抓住老板的心理,隻幾句話就掩蓋了自己的“鋒芒”,化解了老板的嫉妒心理。
職場上,老板喜歡以高姿態或低姿態出現。但不管你老板的個性傾向高調抑或低調,他們都不喜歡下屬用“比老板更老板”的姿態接人待物。假如你在職場上肆意“出風頭”、姿態比老板更老板,那麼你超越老板的指數越高,受傷的程度就會越大。
8.牢騷少發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