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三千裏地山河(6)(3 / 3)

[14]王鍾翰《陳寅恪先生雜憶》,載《紀念陳寅恪教授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1989年出版。

[15]陳流求《回憶我家逃難前後》,載《紀念陳寅恪先生百年誕辰學術論文集》,王永興編,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16]引自《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增訂本),第115頁,蔣天樞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出版。文中提到的許地山,後來曾為陳氏到港大做兼職教授,以及對陳家的生活多有救援性幫助,其熱情與至誠受到海內學界普遍讚譽。許氏簡曆大概如下:

許地山(1893-1941),名讚堃,字地山,筆名落華生。祖籍台灣省台南市,落籍福建龍溪(今龍海)。中國現代小說家、散文家,五四時期新文學運動先驅者之一。在梵文、宗教史等方麵亦有突出的研究碩果。早年就讀於燕京大學,後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研究文學、宗教和哲學,精通宗教史、梵文。回國後在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執教。1935年受聘香港大學中文係教授、主任。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常務理事,為抗日救國事業奔走呼號,展開各項組織和教育工作。1923年,許地山寫過一篇著名的散文《落花生》,文章主要記述童年時,姐弟們在“收獲節”晚上和父親一起討論花生品格的一段生活故事。在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討論中,父親經由概括花生的好處,引出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偉大、體麵的人”的人生道理,啟發孩子們要像落花生那樣,質樸無華,埋頭工作,有益人類。父親的這番話,給少年許地山留下深刻印象,直接影響到他後來的人生誌向,並長期以“落華生”作為自己的筆名(古文中的“華”同“花”),表明了他的人生態度和品格,並以此自勉。

許氏與陳氏一家友善,除了在北平時代結下的情誼外,還有一個特殊的緣由,那就是許地山之父許南英在甲午海戰前後,曾任職清政府駐台灣籌防局統領。甲午戰爭爆發後,許南英協助唐景崧率部抗擊日軍,終因寡不敵眾,台灣陷落,淪為日本的殖民地。許南英拋棄台灣的全部家產,攜帶家眷到大陸福建龍溪定居,過著清貧的生活。自此,唐家與許家遂結成生死之交,其後代感情自不待言。另外,許地山夫人周俟鬆,即陳寅恪啟蒙老師周大烈之女,故陳寅恪一家與許氏夫婦共為世交。陳寅恪攜家初至港,備受許氏夫婦照顧,蓋在其然也。除追憶父親教誨的著名散文《落花生》外,許地山另有《許地山選集》等著作問世。

1941年8月4日,許地山卒於香港,年48歲。葬於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薄扶林道墳場。陳寅恪撰贈挽聯表達了哀悼思念與感激之情:

人事極煩勞,高齋延客,蕭寺屬文,心力暗殫渾未覺;

亂離相倚托,嬌女寄廡,病妻求藥,年時回憶倍傷神。

(《挽許地山聯》,載《陳寅恪詩集》,清華大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

[17]《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史》,西南聯合大學北京校友會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

[19][22]天挺《南遷歲月——我在聯大的八年》,載《聯大歲月與邊疆人文》,南開大學校史研究室編,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

[21]《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錢穆著,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出版。

[23]《致劉永濟》,載《陳寅恪集·書信集》,陳美延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出版。信中的乙庵,是沈曾植號,沈是王國維與陳寅恪的師輩人物,著有《蒙古源流箋證》等著作。伯希和,法國漢學家,曾來中國並與中國學者有所交往。鋼和泰(Alexander von Stael-Holstein,1877-1937),俄羅斯人,漢學家,曆任彼得格勒大學助理梵文教授、北京大學梵文與宗教學教授、哈佛大學燕京學社教授並長期擔任哈佛——燕京學社駐燕京大學的中印研究所所長。他與當時世界的漢學家交往甚廣,如著名漢學家高本漢、伯希和、戴密微等,與中國學者陳寅恪、胡適、趙元任、王雲五、湯用彤、吳宓等交情深厚,在中國近現代學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4][27]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增訂本),蔣天樞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