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國破花開濺淚流(7)(3 / 3)

4月27日,台灣《中央日報》第一版報道了宋子文去世的消息,並附有遺像,另在第三版刊載了《宋子文事略》,內稱:“宋故院長一生熱愛祖國,於北伐、抗戰與戡亂諸役,或主持政府度支……或主持中央與地方政府,皆有重大貢獻。……大陸局勢逆轉後,他出國赴美。在旅美期間,仍時以祖國情況為念”雲雲。國民黨當局沒有像先前對待孔祥熙那樣,為其在台灣舉行一個追悼大會,也沒有派政界要人或至親赴美國參加其葬禮,隻是由蔣介石頒挽一塊題有“勳猷永念”四字的匾額應付了事。當年孔祥熙死後,蔣介石除了頒發“總統褒獎令”予以表揚,外加贈匾、發表祭文,還用“蔣中正”的名字,親自為孔祥熙撰寫了“事略”,兩者相較,待遇甚是懸殊。據台灣官方發言人的解釋,其妹宋美齡原打算赴美參加葬禮,在“獲悉”中共方麵可能派宋慶齡赴美時,遂“立即決定取消此行”,在美國的宋靄齡則猶豫不決。5月1日,在紐約市中心的一個教堂裏舉行了宋子文追思禮拜。參加者有宋的遺孀張樂怡和三個女兒,宋的弟弟宋子良,以及顧維鈞、台灣駐美“大使”劉鍇等數百人,宋氏三姐妹均未出席。這一情形,死者自不曉不覺,但對於苟活於世的生者,無疑是痛苦的精神折磨。就人性本身來說,這應算是一個為政治而犧牲親情的家庭悲劇範例——不過,這都是題外話了。滾滾凡塵之中,為政治而犧牲骨肉親情者,又何止宋氏一家一姓哉?

[32]陳流求《回憶我家逃難前後》,載《紀念陳寅恪先生百年誕辰學術論文集》,王永興編,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34]此信由台灣學者王汎森在傅斯年檔案中獲取,整理此信時,王氏發現傅斯年在空白處批曰:“信中所說陳逆璧君凶妄事,在陷落之初,該女賊(或其代表,原報告不詳)與偽‘中山大學’‘校長’前往,請其出來。寅恪在床上,雲生病,不能動,該賊即加以恫嚇,而偽‘校長’反雲不要為難病人,遂去。所謂‘北京大學’事,係錢逆稻孫所為。錢曾受寅恪推薦,彼此次乃以欲拖之下水以報德,所有寅恪信中所談事,騮先先生知之頗詳,但事關各方麵,不便以書信分告諸友也。斯年附白。”

信中提到的錢稻孫,原為清華大學教授、圖書館館長。時為淪陷區日偽“北京大學”校長兼文學院、農學院院長。陳璧君,乃汪精衛夫人,此時已隨其夫汪逆精衛叛國降日,成為中國頭號漢奸。陳璧君時任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

[35][36][38][39][50]《陳寅恪集·書信集》,陳美延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出版。

[40][41][54]葉企孫《自述》,載《中國科技的基石——葉企孫和科學大師們》,虞昊、黃延複著,複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

[47]此信上端另有附語:“曆年聘書皆由所轉發,其中時有錯誤,每須校後退還改正。”

[51][53]《吳宓與陳寅恪》,吳學昭編著,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年出版。

[55]2004年4月25日,作者采訪葉企孫原助手何成鈞記錄。何是清華出身,後為清華大學物理係教授。

[56]陳哲三《陳寅恪先生軼事及其著作》,載台北《傳記文學》,第16卷第3期,1970年。

[57]《從清華園到史語所》,李光謨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

(第一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