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間東倒西歪屋
一個南腔北調人
這是一副流傳很廣的方位巧對。
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十二載:“魯觀察之裕,性粗豪而屋小,署門曰:‘兩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人。”’又,清·朱克敬《雨窗消意錄》甲部卷三,亦有這副趣聯的記載,所記與袁文相同。
“觀察”,全稱觀察使,古代官名,始於唐代。其職責是考察州縣官吏的政績,後亦兼理民事;所管轄地區稱為“道”,凡不設節度使之處,即以觀察使為一道的行政長官,故後世以“觀察”作為對道員的尊稱。魯之裕其人,性情粗獷豪放,所居之屋矮小,與之恰成反比,所以才會有這副幽默詼諧而又十分工巧的趣聯。
此聯蓋題於魯之裕做官以前或卸任以後,否則作為一個道的行政長官,其衙署的居室再小,也不至於“東倒西歪”。辭官歸裏後,家居條件仍不見改善,正是其為官清廉的佐證。至於說“南腔北調”,當是情理中事。一個人“少小離家老大回”,無論怎麼“鄉音無改”,也不可避免地會攙進些外地口音,更何況古代做官的人一律要講“官話”呢?
另據《中國楹聯報》總第24期載文三毛《也談趣聯的作者》一文考證,此聯原作者應是明代著名畫家徐渭。文先生引證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令狐彪編著的《中國古代山水畫百圖》,其中第77圖為徐渭的《青藤書屋圖》,圖中題聯曰:“幾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人。”聯文與清代袁枚、朱克敬所記,僅聯首的“幾”與“兩”一字之別,與聯意和聯律絲毫無礙。由此看來,清人魯之裕是一時興趣所致,借明人之聯書於己門以表白況,因而被人誤認為是其所撰。
正因為這副對聯含有如此妙趣,所以後來有些失意落魄的文人,或如魯之裕“性粗豪”而又詼諧者,多喜張貼此聯以自娛。不明底細者,還以為是他們自己的創作哩。
南海有人瞻北鬥
東坡此地即西湖
這副方位對聯是清代詩人宋湘的即席題贈之作。
宋湘(1756—1826),字煥襄,號芷灣,廣東梅縣人。清嘉慶進士,官至湖北督糧道。自言“作詩不用法”,反對模擬。著有《紅杏山房詩抄》,多紀行及題贈之作。
宋湘未第前,已是遐邇聞名的梅州才子,曾應惠州知府伊秉綬之聘,主講豐湖書院。某年開科,宋湘將要晉京應試,伊秉綬於惠州西湖設宴為其餞行。席間,伊向宋索求七言對,並請嵌入“東南西北”四字。宋湘沉思片刻,便提筆寫出了上麵這副對聯。
上聯“南海”本指南海郡,秦置,治番禺(今廣州市),轄區較廣;此處借指自己的家鄉(梅縣古屬南海郡)。“北鬥”本指北鬥星,是指示方向和識別星座的標誌;後引申指國家政治中樞,此處借指清朝皇帝。下聯“東坡”明言東江堤坡(惠州西湖是由東江堤外窪地積水而成的堤外湖),實指北宋文學家蘇軾號東坡,先後曾任杭州、潁州、惠州知府,而此三地皆有西湖;此聯“西湖”當指惠州西湖。全聯語意雙關,借景抒情,追思先哲,激勵自己去實現遠大抱負;並自然地嵌進了“東、西、南、北”四個方位詞,堪稱巧妙至極。
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往東撂
自上而下讀左傳,書向右翻
這是一副廣泛流傳的方位巧對。
傳說過去有兄弟二人,夏日於林下攻書,差人買來西瓜消暑解渴。哥哥即興吟出上聯,弟弟巧妙地對出了下聯。
此聯妙在語言流暢,嵌字自然,敘事合理。上聯倒嵌“東、西、南、北”,下聯順嵌“上、下、左、右”。上聯描寫吃瓜撂皮的動作,因為人們大多習慣用右手執物扔向左方,所以“坐北朝南吃西瓜”,自然是“皮往東撂”。下聯描寫讀書翻書的情景,《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是古代的一種史書,因為古書文字都是縱向排列,所以必須“自上而下讀左傳”;又因為古書行與行的排列順序是自右而左,所以每讀完一頁,必然要“書向右翻”。
這副趣聯上聯末字,不少聯書寫作“扳”,造成聯尾上下皆平而失對,而且“扳”字可解為“扳回”、“扭轉”,但不含“扔掉”、“撂掉”之意,用於此處詞不達意。有的聯書寫作“放”,含有“放下”之意,勉強可取,但仍覺不如“撂”字生動形象。
北雁南飛,雙翅東西分上下
前車後轍,兩輪左右走高低
這是一副方位巧對,作者無考。
此聯展現了一幅北雁南飛、車輪滾滾的廣闊畫麵,讀之令人心曠神怡。運用修辭學上的嵌字技巧,上聯巧嵌“東、西、南、北、上、下、”;下聯巧嵌“前、後、左、右、高、低”。全聯22字,嵌進12個方位詞,嵌字之多,幾可稱冠;並且都嵌得十分自然,不露刀斧痕跡,實在難能可貴。
坐北朝南,與西賓漫談東道
從前至後,將外語翻譯中文
這是當代聯家白啟寰先生撰寫的一副方位巧對。
此聯與前麵的“坐北朝南/從上到下”聯一樣,是省略主語(人)式的方位巧對。上聯描述與外賓(“西賓”)談話的情景(“坐北朝南”)和談話的內容(“東道”),巧妙地嵌入了“東、西、南、北”四個方位詞;下聯描述翻譯外語的過程(“從前至後”)和翻譯成的語種(“中文”),巧妙地嵌入了“前、後、中、外”四個方位詞。全聯對仗工穩,語言流暢,嵌字自然,堪稱巧妙。唯上下聯後分句,平仄失於交替,多少減低了些藝術色彩。
民猶是也,國猶是也,何分南北
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不似東西
這是一副有名的嘲袁對聯,作者是近代著名學者王闓運。
王闓運(1833—1916),字壬秋,號湘綺,湖南湘潭人。清鹹豐舉人,光緒間授翰林院檢討,加侍講銜;辛亥革命後任國史館館長。詩文宗法漢魏六朝,為晚清擬古派所推崇,工詩善對。遺著有《湘綺樓全書》等。
袁世凱(1859—1916),字慰亭,號容庵,河南項城人。北洋軍閥首領。戊戌政變時,因出賣光緒帝和維新派而獲得慈禧太後寵信。辛亥革命時,任清王朝內閣總理,憑借北洋勢力和帝國主義的支持,通過“南北議和”,一麵要挾孫中山讓位,一麵脅迫清帝退位,竊取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