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負責公關的聲譽
專欄
企業管理層,要進一步認識到公關的真正價值,不是每天卷入罵戰,搞定媒體或忙於促銷,而要以創新的方式發揮作用,管理好企業重要的戰略資產
如果在中國做一個調研:提到公關,你會想到什麼?我肯定80%的人想到的和“新聞、洞察、傳播、認知、品牌美譽度”等等無關。一年多前注冊公司的時候,朋友勸我:“注冊成‘品牌管理顧問公司’吧,比‘公關顧問公司’聽著高尚多了!”高尚?難道公關聽起來很卑鄙麼?
半年前,老爸有一次激動地給我打電話說:“女兒,我終於算是搞明白你是做什麼的了!剛才《東方衛視》播歸真堂取熊膽的新聞,說他們聘請了國內頂級公關公司。你就是幫人家處理這種事的吧,這個聽著不是很道德,也很有風險啊。還有,你們是頂級的嗎?”
最近,互聯網上正在現演“周鴻褘和雷軍的罵戰”,其中有用重金買版麵攻擊對手的,有動用百萬水軍詆毀對手的,目前已經上演到了兩人約架環節。兩個大男人的潑婦之舉,居然有人評論:“看這漂亮的公關戰,周鴻褘真是一個公關高手!”據說雷軍一聽急了,趕緊讓獵頭200萬高薪聘公關總監,準備專門用來對付罵戰。
不得不說,社會是進步的。把公關理解成夜總會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但真正了解公關的也一樣不多。有人理解公關就是發稿的,有人理解是做活動的,有人理解是炒作的,有人理解是網上水軍作攻擊的,還有人理解是專門買通媒體處理危機的……這些都不能稱之為公關,而隻是一些自稱公關公司的片麵操作方式。對公關一詞的這種過度使用反映了某種日益常見的綜合症:公關因解釋不清和範疇太廣而呈現碎片化。
與此同時,再加上一些半瓶子醋的學術界和公關界人士以專家的名義,頻繁使用他們對公關的片麵理解——“炒作”、“包裝”或“搞定”,向對公關完全陌生的客戶到處兜售,以及在微博上傳播一些經不起推敲的段子,公關的形象也由此變得五花八門又令人生厭。
公關在中國的最大困境,就是無法厘清公關的真正價值,以及所應遵循的價值觀和操守。那些專門發稿的公司或是網絡發帖的公司既不理解公關的價值,也發揮不了公關的價值;而那些每天忙於罵戰的企業老板,就更加談不上讓其公關團隊懂得所應遵循的價值觀和操守了。
公關想要得到正名和發展,需要三個關鍵的群體作出共同努力。一是公關公司,公關公司要敢於拒絕一些不合理的業務需求,比如攻擊性傳播,在遵循專業操守的同時,更要跳出執行層麵的流程化思維,和客戶一樣思考行業問題、競爭環境和理解利益方的感性和理性訴求;二是企業的公關團隊,盡管會承受企業高層壓力以及其他部門的競爭壓力,但要堅守公關有所為有所不為,追求創新的同時,注重長期品牌建設大於短時間的品牌喧嘩:三是企業管理層,要進一步認識到公關的真正價值,不是每天卷入罵戰、搞定媒體或忙於促銷,而要以創新的方式來發揮公關部門和公關公司的作用,管理好企業重要的戰略資產:公司聲譽和內外關係資源。
任何一個行業,差不多都存在1/3的人捍衛行業的尊嚴和聲譽,1/3的人打醬油,以及1/3的人破壞行業的尊嚴和聲譽。公關行業情況要更糟糕一些,因為還有像周鴻褘這樣的非公關人士和當年達芬奇危機事件裏的那些中間人們,也在幫忙破壞著這個行業的尊嚴和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