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時代的品牌傳播(1 / 1)

微時代的品牌傳播

專欄

在品牌傳播或營銷活動中,我們不僅考慮大眾傳播時代消費者的接受心理,同時更需要關注消費者的分享衝動

眼下,把互聯網籠統地表述成新媒體愈來愈遭到質疑。確實,劇烈變革中的傳播環境已經讓這個概念難免有些顧此失彼。有一種觀點正在成為共識,互聯網是一種傳播環境,甚至是一種真實生活環境,絕非隻是一種新興的傳播介質、傳播方式。互聯網正在改變一切,塑造一切,說互聯網是新媒體,不如說互聯網是包容了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新的數字生活空間。在這樣的數字空間裏,各類新老媒體的邊界消失並相互交融,向互聯網彙聚。

另一方麵,互聯網正在塑造一個新的時代氣質,層級社會被消解,公共平台在位移,去中心化趨勢有增無減。草根螞蟻的力量被充分釋放出來,媒體生命力也與無數螞蟻自發形成的輿論場息息相關,以往自上而下的大眾傳播變成了眾語喧嘩,大象和螞蟻之間的博弈在新的格局中發生了逆轉,甚至在商業語境中,這種博弈被描述成一場正在到來的新消費主義運動,消費者成為主角,消費者主權被迅速放大。

麵對這樣的環境變革,近兩年又出現了一個新的概念——微時代,借助微博的迅速普及。這個表述一出現便流行開來,還延伸出了一連串新的詞彙:微電影、微生活、微動力、微信息、微行族、微語境、微博客等等。顯然,微時代最基本的著眼點是在呈現傳播環境的深刻變化,那麼,探討品牌傳播或市場營銷在微時代環境中的特征就顯得尤為重要。環境變了,品牌的生存方式必然隨之改變。

大眾傳播時代的品牌傳播思路已經落伍,甚至,所謂分眾傳播也隻是一種單邊幻象。隨著微時代環境中單向的商業信息的信任度急劇衰減,商家傳遞的信息如果不納入到消費者自發傳播循環中來,那隻是信息垃圾。在微時代的傳播語境中,在信息泛濫的“碎片化生存”年代,關於產品的事實信息、價值信息如果不被轉換成體現人際交流與認同的“關係信息”,仍然是無效信息。

我們正在接受這樣的事實,品牌價值是消齎者“生產”出來的,消費者和生產者兩種身份正在趨同。顯然,消費者接受消費者傳遞的信息阻抗最低,最能影響消費者的是他們的同類或者同類中的意見領袖。

既如此,在品牌傳播或營銷活動中,我們不僅考慮大眾傳播時代消費者的接受心理,同時更需要關注消費者的分享衝動。不僅需要提煉產品的事實與價值信息,更需要關注微時代中的信息活性與黏性;不僅需要關注那些被大家熟知的傳統媒體的特性,更需要關注新興互動媒體的介質特點和傳播規律;不僅需要關注現實生活中消費者的位置,更需要關注互聯網中消費者自組織形成的網絡社區。

不難看出,品牌傳播事實上就是口碑傳播,那麼研究消費者的分享心理就顯得非常重要。美國品牌學者大衛·艾克在近期的《哈佛商業評論》中提到50年前一項口碑形成的分析成果,介紹了四種分享動機:其一,品牌或產品體驗非常新穎和愉悅,必須分享;其二,率先擁有某種信息並尋求自身判斷的認可,一種優越感的傳遞;其三,分享行為表達友好與關心;第四,信息具有一種價值,應當分享。前兩種屬於純粹主觀式的表達需求,後兩種屬於自然利他式的善意傳遞。

讀完這樣的研究成果,你會感慨,時代在變,你也要應時而變;但是,有些東西永遠也不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