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端午節的起源傳說(2 / 3)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伍子胥投奔吳國,助吳伐楚,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屍,以報殺父兄之仇。

吳王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伍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但是夫差不聽勸誡。吳國太宰受越國的賄賂,向夫差進讒言陷害伍子胥。夫差相信讒言,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伍子胥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的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隨後便把劍自刎而死。

夫差聞言後大怒,令取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初五投入大江。

兩年後,越國攻打吳國。八月十八那天,潮水洶湧,江麵上鼓樂大作。老百姓看到伍子胥身披戰袍,立在潮頭,身邊還站著4員大將,眼看著吳國兵敗覆滅。一炷香後,隨著潮水消失。

老百姓都說這是天帝憐伍子胥竭盡忠心,卻冤死,便封他為錢塘江濤神。當地百姓為了紀念伍子胥,便在端午這一天,挑選精壯的男子,劃著龍舟,敲鑼打鼓迎接濤神。

傳說,劃到第一的龍舟便能接到濤神,那一方百姓這一年便能太平無事。從此,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便在這一帶流傳下來。

伍子胥竭盡忠誠卻被冤殺,讓人扼腕歎息。在民間百姓的一代代相傳中,這位忠貞的賢臣自然也就成了仙,成了神。平湖乍浦山灣漁村有水仙廟,傳說伍子胥死後忠魂不散,成了水仙,千年來保佑著這一方的漁民。伍子胥還化身為濤神,海寧的海神廟,便是用以紀念伍子胥的。

除這些傳說外,民間還流傳有伍子胥做好事,幫助鄉鄰驅鬼辟邪,殺蛇除妖。並傳授偏方,用粽子箬葉灰治腹瀉。關於伍子胥,在嘉興民間還有許多傳說。“午時水洗眸,晚來若烏梟。”這是流傳在桐鄉同福一帶的諺語。

相傳,當年伍子胥在吳越邊界天荒蕩一帶練兵,在紀目墩牧養戰馬。立夏後,沒下過一滴雨,田地幹涸,河道枯竭。

在五月初五端午節一早,伍子胥便親自帶了一隊人馬,到紀目墩一帶尋找水源。在一個土墩子邊上,他發現有靈芝,於是便告訴眾人:“既有靈芝草,必有水源頭!”於是眾人在靈芝邊挖土至一丈深時,隱隱約約有水滲出來了,可是還沒來不及高興呢,那水竟然又無聲無息地隱沒了。

見此情狀,伍子胥怒發衝冠,他拔出白金劍,縱身跳入深井,用白金劍挖起土來。說來還挺怪,不一會兒,那泉水就汩汩地冒出來了,但是一收回白金劍,泉水便轉眼間消失。

無奈之下,伍子胥留下白金劍,縱身一躍,出了水井,一股清泉隨即便冒了出來。據說,這口井打上來的水,總是特別的清冽甘甜。傳說在端午節的正午,打出的井水泡茶釀酒特別得香醇,而且還有治病的奇效。

所以,當地有了這句諺語,即“午時水洗眸,晚來若烏梟。”也有的說:“午時井水飲一口,勝過補藥吃三年。”

傳說,在端午節正午時分,還能看到伍子胥那把白金劍的影子。而看到白金劍影的人,這一年就一定無災無難。當然,這隻是一種傳說,表達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希冀。

(四)古越民族圖騰祭

源於古越民族的圖騰祭,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節考》和《端午節的曆史教育》。

聞一多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主要理由:

一是端午節的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裏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