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三是古代五月初五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聞一多認為,端午起源至少在四五千年前,和中國人民同樣古老。端午本是水鄉澤國以龍為圖騰的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龍舟競渡是祭儀中半宗教半民俗的神人共娛節目,投粽於水當然是獻給圖騰神的祭品,鄉民斷發文身以顯示自己龍之子的身份。
可見,端午起源於上古人類與嚴酷的大自然的搏鬥,以求生存、爭自由的途程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在長江中下遊的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
百越族的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
直至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曆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五)先秦的惡日說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五毒是指蠍子、蛇、馬蜂、蜈蚣、蟾蜍,五種毒物是民間盛傳的害蟲。
據《禮記》記載,端午節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以浴驅邪。
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嚐君列傳》記載,曆史上有名的孟嚐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此日生的孩子,將不利其父母。
東晉大將王鎮惡在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王鎮惡字景略,是東晉時的名將。北海劇人,即今山東昌人。是前秦丞相王猛之孫,後隨叔父歸晉。王鎮惡好讀兵書,長於謀略,為東晉錄尚書事、中軍將軍劉裕所賞識。曾任振武將軍和龍驤將軍,隨劉裕襲南征北,立下顯赫的戰功,為擊敗後秦作出了重要貢獻,進號征虜將軍。418年,因內部不合,被中兵參軍沈田子所殺。
宋徽宗趙佶,也是五月初五生,因此從小就被寄養在宮外。
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的現象。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並且人們為了避“端五”的忌諱,稱之為“端午節”。
(六)勾踐操練水軍
在浙江,還有端午節來源於勾踐操練水軍之說。而龍舟競渡活動,被認為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師、打敗吳國的曆史。
勾踐戰敗被俘後,在吳國過了三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騙得了吳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回國後,勾踐臥薪嚐膽,立誌雪恥,於當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師,開始操練。數年後,終於一舉消滅吳國。
後人為昭彰勾踐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國水師演練時的情景,於五月初五日這一天劃船競渡,以示紀念。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節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係起來,並被不斷傳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