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端午節飲食文化(1)(2 / 2)

(二)吃粽子習俗

農曆五月初五的早晨,我國各地的家家戶戶都吃粽子,以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

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

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有些地方的人們在孩子參加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為了取個吉利而已。

煮粽子的鍋裏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端粽鍋裏的煮雞蛋,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裏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的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互贈粽子,一直是浙江寧波人最有代表性的端午習俗。

寧波人包的粽子與別處不同,寧波箬殼粽用的是老黃箬殼或用青竹殼,不像別處用蘆葦葉、菰葉、芭蕉葉等裹紮;寧波粽子是稠粘適口的堿水糯米粽,不同於其它地方的白粽子;寧波粽子包紮成棱角分明的四角枕頭形,不同於別處的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寧波粽子以糯米粽為主,不同於別處以高粱米、黃黏米、粘玉米等裹的。

寧波粽子品種花樣繁多,有堿水粽、赤豆粽、綠豆粽、豇豆粽、紅棗粽等素粽,也有火腿等葷餡料。粽子煮熟後,剝去箬殼後的四角糯米粽,因堿水浸泡的緣故,晶瑩剔透猶如田黃石,清香撲鼻,蘸上少許白糖,吃起來又糯又稠。

過去,寧波有關端午吃粽子的繞口令是這樣唱的:

一隻粽子四隻角,解縛脫殼,抲筷割角,白糖一沰,直噠咽落;兩隻粽子八隻角,解縛脫殼,抲筷割角,白糖一沰,直噠咽落;三隻粽子十二隻角……

雖說是計數的童謠,卻道出了寧波粽子滑溜爽口的特點。

舊時,端午粽子是主婦們自家裹的。舊時,寧波城中曾舉辦過端午粽子賽會。寧波的巧婦們將在家中預先做好的粽子集聚一堂,供賓客們觀賞品評。

粽子的式樣有鴛鴦枕、鳳頭、蓮船、石榴,爭奇鬥豔,令人目不暇接。粽子餡有葷有素,味道有甜有鹹,五味雜陳。

最終,評定蓮船式樣為最佳,該粽長約0.3米,粗如玉臂,內摻白糯米、栗子肉、火腿、雞絲,外裹箬殼,紮以彩繩,編成“請嚐”、“端陽”字樣,有棱有角,悅目動人。入水煮熟,去箬切片,盛於瓷盆,遍嚐親友,味極鮮美。有人賦詩讚:“未曾剝殼香盈溢,便經入腹齒猶芳。”

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我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三)南北方的名粽

由於我國各地的風味不同,粽子主要有甜和鹹兩種。

甜味粽子有白水粽、赤豆粽、蠶豆粽、棗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豬油粽、棗泥豬油粽等。鹹味有豬肉粽、火腿粽、香腸粽、蝦仁粽、肉丁粽等,但以豬肉粽較多。

此外,還有南國風味的什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還有一頭甜一頭鹹,一粽兩味的“雙拚粽”。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異,使得粽子家族異彩紛呈。

廣東粽子個頭大,外形別致,除鮮肉粽、豆沙粽外,還有用雞肉丁、鴨肉丁、叉燒肉、蛋黃、冬菇、綠豆蓉等調配為餡料的什錦粽。

廈門、泉州的燒肉粽、堿水粽,皆馳名海內外。燒肉粽的粽米必選上乘,豬肉則選擇五花肉,並先鹵得又香又爛,再加上香菇、蝦米、蓮子及鹵肉湯、白糖等。吃時,蘸調蒜泥、芥辣、紅辣醬、蘿卜酸等多樣佐料,香甜嫩滑,油潤而不膩。

閩南的粽子分堿粽、肉粽和豆粽。豆粽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後,豆香撲鼻,也有人蘸白糖來吃。

浙江嘉興粽子為三角形,有鮮肉、豆沙、八寶等品種。如鮮肉粽,常在瘦肉內夾進一塊肥肉。粽子煮熟後,肥肉的油滲入米內,入口肥而不膩。

在浙江的多數地方,尤其是浙西山區居民的祖祖輩輩,從古至今都有用甜茶煮粽子、煮茶飯、煮茶粥的傳統習慣。

甜茶粽子,是取真武山優質甜茶葉,經煎熬取汁,用來製作粽子。其粽子色澤金黃油亮,入口潤滑細嫩,柔軟粘稠,齒頰留香,回味甘甜,去膩消食,營養豐富,又適合糖尿病人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