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其個頭較小,為斜四角形。北郊農村,習慣吃大黃米粽,粘韌而清香,多以紅棗和豆沙為餡。
桂中地區喜包形態酷似枕頭的大枕頭粽。桂中地區的大枕頭粽,一個用上250克至500克米。而桂林地區喜包500克米可做六七個粽子的小枕頭粽。
桂林以北,則喜包形態恰似狗頭的狗頭粽。在粽子包製過程中的配料方麵,又各有特色。如桂林人包粽子喜加點堿粉,以煮熟的粽子產生堿香味。
泉州人包粽子喜歡用稻草灰水浸泡糯米,用這種方法包製出來的粽子既有適中的堿香味,亦有誘人食欲的色彩。
上海的粽子種類多。以杏花樓、新雅為代表的廣式粽子,鬆軟而味道濃烈。其外形為底平,呈正方形、五角形,一角向上,其餘伸向四方。
其它較為著名的粽子還有四川、兩湖的辣粽、貴州的酸菜粽、蘇北的鹹蛋粽。
各式各樣美味的粽子,既承載了我國的傳統食文化,又承載了濃鬱深厚的端午節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曆史內涵。
(四)吃五黃習俗
在端午節,除了吃粽子,民間還有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是指黃瓜、黃鱔、黃魚、黃酒、鹹蛋。
中醫理論認為,端午節在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可用五黃的力量,健脾健身,提升自己的精力。
黃鱔在端午時節,圓肥豐滿、肉質鮮嫩,不但味道特別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之說。
在端午節,民間還有吃蛋的習俗。在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除吃粽子外,還要吃茶蛋和鹽水蛋。蛋分雞蛋、鴨蛋、鵝蛋等。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在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裏的主婦都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是避五毒,有益健康。
而在寧波地區,寧波人興吃“五黃六白”。在寧海、餘姚及寧波市區,不少家庭依然保留著吃五黃六白的食俗。五黃是指黃瓜、黃魚、黃鱔、黃蛤、黃梅。各地稍異,水鄉吃黃鱔,海濱吃黃蛤,山區吃黃梅,有的用鹹鴨蛋、黃豆瓣、枇杷等替代,因地製宜,反正是五樣黃字頭食物即可。
六白,則是指豆腐、茭白、小白菜、白條魚、白斬雞、白切肉,或白酒、白蒜頭等。民間認為,吃五黃六白能辟邪解毒。
五黃六白是“上市頭”菜肴、瓜果,主打菜是黃魚,寧波民諺有“五月五,買條黃魚過端午”之說。在寧波人的心目中,千魚萬魚的滋味都比不上金燦燦的黃魚,它是魚中的王子。
端午的黃魚個頭肥大,不論清燉、紅燒、油炸、做羹,味道都鮮美無比。鹹齏大湯黃魚、苔菜拖黃魚、糖醋黃魚,都是寧波人的家常菜。像苔菜炸黃魚,用麵粉拌成糊,將黃魚肉條蘸裹麵糊,入油鍋一炸。翡翠般綠的苔菜,黃澄澄的油炸黃魚,外酥內軟,香味濃鬱,味道好極了。
端午是黃魚旺發的季節。從前,寧波的黃魚多得吃不完。從黃魚背部入刀,剖開成扇形,灑上鹽曬幹就成了黃魚鯗。寧波老歌謠《十二月魚名》有“四月黃魚曬白鯗”之句,黃魚鯗送給上海親戚,是美味的下飯菜。
清代王蒔蕙《黃花魚》詩寫道:“瑣碎金鱗軟玉膏,冰缸滿載入關舫。”此詩是對寧波沿海大黃魚豐收景象的描繪。隻見海麵上,大黃魚鱗光燦爛,騰挪閃耀,似金箔璀璨。
寧波的黃鱔產於家門口的田塍邊,容易捕釣。黃鱔圓肥味美、肉質鮮嫩,佐以韭芽,炒成鱔絲糊辣、爆鱔等,色澤黃亮,清香爽口,為寧波百姓端午宴客時所必備。
黃瓜也是“當令頭”蔬果,與蝦仁同炒,也可單獨冷拌,鮮嫩清脆。飯後細嚼枇杷,不但應節令,而且有助於消化。
(五)吃煨蛋習俗
從馮夢龍的《山歌》中,可知在明代,浙北一帶的端午節有給小孩子吃煨蛋的習俗。
人們把幹燥的蠶豆殼、蚊子草、蛤蟆草點燃,使火盆生煙。當火盆煙火旺盛之時,人們便取出事先準備好的青殼鴨蛋,在蛋殼的一端敲出一個小孔,向孔內塞進一隻小蜘蛛,將孔封閉後放進盆裏煨燒。
鴨蛋煨熟後,將蛋內蜘蛛取出,即可給孩子們吃。據說孩子吃了這種煨蛋後,可以驅毒,盛夏就不會生痱子。
(六)飲酒習俗
在端午節,民間有飲蒲酒、雄黃、朱砂酒的習俗,以酒灑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