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許多習俗,都包含著長期積累的生活經驗。從五月份的氣象、物候,可知端午的五黃和五毒是有一定道理的。
過去人們不懂科學,不知道疾病發生的原因,把生病看成是鬼怪作祟。他們就以掛鍾馗像、在孩子額上用雄黃寫“王”字,給孩子穿虎頭鞋等方法來求安寧。而雄黃酒、艾葉、菖蒲等也確有殺菌解毒的作用。
盡管這些習俗有著一些迷信的成分,但這些端午習俗卻是古代人民在艱苦的生存環境中積累的生活經驗。
(一)貼五毒點蚊煙風俗
端午這一天,人們有在門上、窗上貼紙剪的五毒圖像的習俗。
五毒是指蠍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人們把五毒圖像貼在牆上,是表示要把它們釘死在牆上,以為這樣做了,五毒就不會為害了。
在端午的午時,人們還在室內點起蚊煙。據說,這樣就能保證夏夜無蚊蚋騷擾了。蚊蚋,通常指蚊子。食人血的蚊子叫蚋,食植物汁的蚊子叫蚊。
蔡雲《吳歈》詩寫道:“蒲蓬卵蒜掛床前,芷術香芸地下燃。還怕夜來眠不穩,碧紗帳外點蚊煙。”
(二)佩健人風俗
健人,是舊時江浙一帶在端午時,婦女佩戴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鍾、鈴、纓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婦女發髻,也用以饋送。
健人一說與艾人同一意思,隻是以帛易艾。據說有驅邪辟疫的作用。一說即古時的步搖,純為婦女用的裝飾品。
步搖,是古代婦女的一種首飾。取其行步則動搖,故名。其製作多以黃金屈曲成龍鳳等形,其上綴以珠玉。花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鳥獸花枝等,晶瑩輝耀,與釵細相混雜,簪於發上。
(三)戴艾虎風俗
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曆史。艾虎,是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為裝飾品。
我國古代視虎為神獸,認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彩為虎,粘以艾葉,佩戴於發際身畔。
宋陳元規《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記載:“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詩寫道:“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雲七寶車。”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記載:“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製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線穿之,懸於釵頭,或係於小兒之背,古詩寫道:‘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這些記載均表明,古代端午節戴艾虎風俗的興盛。
(四)畫額風俗
畫額,是在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據說可以驅避毒蟲。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以鎮邪,因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
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載:“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
(五)佩長命縷風俗
長命縷,是端午節時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別稱“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製和功用大體相同。
此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係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和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此類節物的形製大體有: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係於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於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於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繡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
配飾長命縷的習俗始於漢代。以後相沿成習,直至近現代。唐宋時,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午節,宮廷曾賜百索一軸。
長命縷是用五種顏色的絲線撚成,而這五種顏色必須是青白紅黑黃。從陰陽五行學說上講,這五色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時,象征東西南北中,蘊含著五方神力。
係長命縷也有講究,可以係在手腕上,也可以係在腳腕上,但是要男左女右,而且一定要在端午節的前一天係好。係線時,孩子們不能開口說話,所以有很多大人是在五月初四的晚上等孩子熟睡後,悄悄地給孩子係上。
係上的長命縷想要摘下也有講究。長命縷要在端午節後第一個雨天摘下,壓在石頭下麵。大人們說長命縷會在石頭下變成一條“聖蟲”爬走,災病也就隨著帶走了。也有人說摘下的長命縷要放在雨水中被衝走,這樣好運也就隨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