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隻不過是人們自我安慰的一種良好的願望罷了。
(六)戴香包風俗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萘、甘鬆、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工藝品。
舊時,嘉興女子從小由母親教做針線,不會做針線的,叫“拿不動眼線”,生得再漂亮的女孩子也沒人敢娶,被稱之“聰明麵孔笨肚腸”。所以,端午是姑娘們大顯身手的好機會。
在端午節前,姑娘們就開始用五色絲線而纏,或用碎布縫製一種形似荷包的繡花袋,裏麵放上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柰、甘鬆、雄黃等中草藥,稱為香包,或雄黃荷包,佩在身上,可以驅瘟散毒。袋子外麵用絲線繡上花卉、鳥獸等圖案,十分漂亮,惹人喜愛。
到端午這一天,姑娘們歡歡喜喜地佩在胸前,香氣撲鼻,成為嘉興城鄉端午節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戴香包也很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征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以及猴子上竿、鬥雞趕免等。
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兩個別致的香包,趕在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一番評論,直誇小夥的對象心靈手巧,讓人好不歡喜。
(七)懸鍾馗像風俗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
據說有一年唐明皇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兩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問,大鬼奏說:“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愈。
於是,唐明皇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的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節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八)懸艾葉菖蒲風俗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節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楣,懸於堂中。
通常,人們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
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
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
艾,又名家艾和艾蒿。它的莖和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和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在清乾隆年間,象山人倪象占在《鄮南雜句》中,描述寧波人過端午的情景:“五月端陽老虎描,艾旗蒲劍辟群妖。雄黃細蘸高粱酒,蒼術還須正午燒。”
老寧波人一到端午,就要到附近的田野采艾蒿,到河塘拔菖蒲,紮成艾束菖蒲劍,掛在自家的門楣及窗戶上。中午要燒蒼術,讓中草藥的清香氣味持續均勻地飄浮在每個角落,俗稱“蒲劍斬千妖,艾旗招百福”,目的是祈求合家平安。
有的人家還在艾旗下麵掛一個大蒜頭,艾葉、菖蒲、蒜頭被稱為“端午三友”。蒜頭象征武器銅錘,與蒲劍、艾旗相配合,攘毒防病、斬妖驅魔、鎮宅辟邪。有的人家還要在門口貼上打油詩:
五月初五端午節,諸蟲百毒門外歇。
若要再想鑽進來,請等過了重陽節。
據說,寧波人端午插艾葉掛菖蒲這一風俗,是為了紀念唐代武官黃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