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端午節基本風俗(2)(2 / 2)

南北朝時稱“踏百草”,唐代稱“鬥草”或“鬥百草”。《劉賓客嘉話》寫道:“唐中宗朝,安樂公主五日鬥百草”之語。宋代擴展至平日隨時可鬥。曆代文人作品中對此多有描述。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群嬰鬥草圖》,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賽雙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韌性的草。

樓蘭案,多為車前草,車前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路邊、溝旁、田埂等處。無莖,具多數細長之須根;葉自根際叢出,薄紙質,具五條主葉脈,全緣或波狀,或有疏鈍齒;具綠白色疏生花,雄蕊4枚;果實成熟後會如蓋子般掀開,釋出4顆至6顆棕黑色種子,其長長的花軸,是用來鬥草的好材料。

然後,相互交叉成“十”字狀,並各自用勁拉扯,以不斷者為勝。這種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強弱來決定輸贏的鬥草,被稱為“武鬥”。

鬥草除有武鬥外,還有文鬥。所謂文鬥,就是對花草名。《紅樓夢》第六十二回中說:

寶玉生日那天,眾姐妹們忙忙碌碌安席飲酒作詩。各屋的丫頭也隨主子取樂,薛蟠的妾香菱和幾個丫頭各采了些花草,鬥草取樂。這個說,我有觀音柳;那個說我有羅漢鬆……

端午節的鬥草遊戲很是熱鬧,自有一番別樣的情趣。

(十二)射箭習俗

在古代,端午有射箭之戲。

據《金史·禮誌》記載:“金因遼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後馳馬以無羽橫簇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發鼓以助其氣。”

至明代時,是把鳥雀貯於葫蘆中射之,已決射技。

(十三)打馬球習俗

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

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唐玄宗、唐敬宗等皇帝均喜打馬球。

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隻見畫上,20多匹駿馬飛馳,馬尾紮結起來,打球者頭戴襆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

(十四)其它風俗

在端午節,北京有遊天壇的風俗。《帝京景物略》寫道:“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壇,日避毒也。過午後,走馬壇之牆下。無江城係絲段角黍俗,而亦為角黍。無競渡俗,亦競遊耍。”

上海還有鍾馗賽會,由一男子飾成鍾馗,手揮寶劍,前舉一紙糊蝙蝠,做“喝福來遲”狀;跟隨全副儀仗,穿行街市,以做驅祟。

在寧波地區,有送端午擔墊矮凳腳的習俗。寧波舊俗,有對象的男青年要在端午挑“端午擔”送女方家。

在端午一大早,隻見田塍上遠遠近近走著肩挑籮筐的後生,這可不是收舊貨兌麥芽糖的,而是虔誠地向未來的丈人家去“進貢”的。他們的後麵跟著許多拍手跺腳的孩子們。

端午擔,少者4色,多者8色,黃魚要成雙,一隻蹄髈、一隻雞、粽子、荸薺、粉幹,還有一隻頭頸塗紅的戇大鵝。據說鵝在路上越叫越發,稱“戇戇鵝”,故有“呆大”女婿一說。

城裏未過門的女婿也要提包頭送節,包頭6色或8色,用幢箱籃裝著酒、煙、黃魚、火腿等,外加時鮮佳果枇杷、桂圓之類。寧波人把這種送禮,稱作“墊矮凳腳”,意思是要把未來的嶽父母擺平。

按禮節,丈人丈母要把部分節貨作為回禮貨送還女婿家。如果是新媳婦,回禮中會有雛雞,寓意“早生貴子”。

遊百病,是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男女老幼往野外遊玩,穿新衣,路上山上或樹下擠滿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樂。

晚上回家後,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老年人稱為“遊百病”及“洗百病”。當地民間認為,不出去遊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頭就不會獲得吉利。

舊時,長沙城內的兒童較今日孩童,“火毒甚重,易生癤瘡”。因此,端午日長沙城內家庭最注重讓小兒敗毒。在端午之日,以大蒜子煮片糖,食之,可保孩童一夏難生痱子和癤子。

過去的長沙人家,還常會在端午節的午時把艾葉子、石菖蒲、葛藤、大蒜肉煎水,晾涼,午時把細伢子泡在腳盆中,以保證細伢子在夏天不生痱子,長得乖。

更多的人家在端午節時,隻是用菖蒲、艾葉、楓球子等熬湯讓小兒洗沐,據說可除百病。

形形色色的端午習俗,讓端午節充滿了濃鬱的節日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