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端午賽龍舟的傳承(1)(1 / 3)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其中最主要的活動之一就是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

(一)賽龍舟的傳說

關於端午節賽龍舟,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很久以前,鄒圩沒有河流,隻有一條又小又髒的水溝。

一天,有個打魚人在水溝裏網住了一條小蛇。這條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9片閃耀的鱗片。當魚人把手觸向鱗片時,蛇眼裏閃著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憐。

漁人頓生惻隱之心,撫了一下它的鱗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溝。誰知那9片鱗忽然落了,小蛇長身而舞,化為一條小龍。原來,它是一條上天的神龍,因觸犯了天條,受玉皇大帝處罰,變成這模樣,它的尾巴上被加了9把鎖,就是小蛇尾上的9片閃耀的鱗。

玉皇曾言:“這鎖要打開,除非得到人的陽氣。”剛才漁人無意中竟打開了小龍身上的千年枷鎖。小龍為了感謝漁人,在水溝裏不停地翻動,並從口裏不停的噴出水來,灌注在小水溝裏。慢慢地小水溝變成了大河,也就是現在的鄒圩清水河,河水為鄒圩帶來了五穀豐登。

為了紀念這條神龍,人們把沿河的村子稱為龍頭寨,上龍首等村。在神龍升天這一天,也就是端午節舉行賽龍舟,以示慶賀。

(二)溫州賽龍舟

端午節劃龍舟,在溫州民間流行甚廣,代代相傳。曆史悠久的溫州孕育了獨特的龍舟競渡文化,《溫州古風民俗》一書中記載:在溫州各地都有龍船,各廟宇設香官神,香官神傳說是專管劃龍船的神。

每逢端陽節,有些地方要做新龍船,四月初一就擂鼓開殿門,祭香官神,開始造船。

各地鄉風一般都是五月初一開殿門,祭神後即開劃,俗叫“上水”,龍船歸去叫“收香”,鬥龍結束叫“散河”或“洗巷”,並把河龍船翻轉,次日再翻正,抬到廟中保存,還要祭香官神。

在劃龍船地區內,都要出龍船費用,請劃龍船的人吃酒,還要放鞭炮,設祭迎接,叫“擺香案”。龍船頭各處大同小異。有的在船身繪畫龍鱗,頭尾安置活動的龍頭龍尾,形狀較小,有的船身稍畫上幾筆龍鱗,亦無頭無尾,但形狀較大。

每鄉龍船,各有固定顏色的旗幟,一鄉之內,有幾支龍船的話,也要用旗色區分標誌。過去溫州南郊南塘河的古老風俗是,旗用藍色,龍頭、龍尾和船身都是藍色,叫作“青龍”,相傳四方隻有東方蒼龍七宿稱龍,所以青是正色。黃色的叫黃龍,旗白的,船的顏色也是白的,俗稱“白龍”。如是紅旗,船身也染紅色,叫作“紅霓嶺”等。龍船中沒有黑龍,俗說烏龍凶暴,也有說北方玄武是龜,爬得慢,不能鬥勝,故全溫州沒有黑龍船。

兩船競賽,水逐浪飛,兩龍相鬥,爭奪錦標,各鄉河道,各行分段,自為一區,鬥龍互不幹涉,因此有大龍地、小龍地的名目。

每條龍舟一般包括舵手一人、劃手20人,配有一麵大鼓,一把嗩呐,一把銅鑼。鼓手、鑼手、嗩呐手各一人,專為龍舟擂鼓呐喊。鼓聲一響,眾人齊出槳,龍舟歌起,和著鼓聲、嗩呐聲,節奏鮮明,鏗鏘有力,展現在人們麵前的是一幅粗獷而富有韻律的民族民情。

溫州龍船人數,額定36人,叫作一槽,就是俗稱的“三十六香官”。如果是小龍,船身13檔,劃船的26人,船麵管旗一人,後梢兩人,唱神一人,司鼓兩人,掌鑼兩人,托香鬥兩人,正合36人。大龍有18檔,兩旁劃船的36人,加鼓、梢、鑼、旗、唱神、托香鬥6種執事12人,就需48人。

劃船者穿的衣服一船均依旗色。在蒼南等地,則定為白衣白帽子是吊念屈原。船麵上,鼓在最中,兩旁劃的人要聽鼓聲,兩頭是梢槳,就是船舵,靠此端正舵向,所以俗語說:“鼓是令,梢是命。”鑼是聽鼓聲的,也有鼓動的作用。旗是分明船色,使岸上觀眾能夠辨認,隻有執神杖唱神的,托香鬥的,是為了奉香官神,在競渡中沒有作用。

在全溫州的劃龍船中,永嘉上塘、下塘一帶的龍船,最為出名。鬥龍在江流湍急的楠溪江中進行,5000米長途,往返10000米。

如果順潮而下,而中途潮漲,或者順潮而上,中途潮落,都要鬥到終點,不能停止。再加上沒有換向轉手,要一劃到底,它的尾端設置梢槳,把梢兩人,船頭也有兩人,以便保持船的首尾平衡。

這兩人力捺龍頭,與36把槳一齊行動,有加強速度的極大作用,途中水長逆流,風緊浪急,鑼鼓聲喧,喊聲震天,場麵異常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