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賽龍舟除了當地的之外,還有遠道而來的外地龍舟隊。有的龍舟競渡在終點還設有投標船,當競渡的龍舟到達終點時,投標船就將標投入水中,讓各船爭奪。標又分魚標、鴨標和鐵標等。
因此,龍舟上還得挑選一個水性特別好的人,專司奪標之職。係著紅布的活魚標、活鴨標固然難捉,而沉入水底的鐵標更非得有好的潛水本領才行。
當奪標健兒躍入水中追捉之時,岸上觀眾呐喊助威,場麵十分壯觀。
(五)桂林賽龍舟
每逢端午節,漓江碼頭就會搭起一道道青龍、黃龍雙龍戲珠的彩門,赤橙黃綠青藍紫彩球在空中飄飛,江麵上一片喜氣洋洋。
端午節龍舟競賽就在漓江上進行。桂林自古就有十年一大扒,五年一小扒的賽龍舟風俗。舊時,劃龍舟除了紀念屈原外,還有祝福年成好,禳災除難的意義。
每逢戊年一屆的龍舟盛會,還在正月初一,各村、各街都要舉行“開鼓”儀式。開鼓這天,青年們都集中在本村、本街的廟宇前,開始鳴炮,擂響劃船鼓、敲響劃船鑼、唱起龍舟歌,熱鬧聲引來了鄰村的男女老少都來參觀、祝賀。開鼓是劃龍船的信號,各龍船兄弟也都互相祝賀,以增進彼此間的友誼。
農曆二月二民間俗稱“龍抬頭”,這一天,則敬龍王爺下殿,唱慶賀龍王爺下殿的歌:
恭賀言來老龍聽,老龍下殿顯神靈;
老龍下殿多保佑,保佑弟子船太平。
十年逢戊大劃船,聖駕出遊濟蒼生;
五穀豐登獻國寶,人畜興旺謝龍恩。
歌罷,本街、本村的家家戶戶都端上供品,供奉老龍王,然後推舉龍船“首事”,投標耍頭旗,直至龍舟下水。這期間,人們都忙於練習,爭取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
練習劃船的時候,還要學唱龍船歌。龍船歌是龍舟競渡時唱的歌,有領唱、合唱。從請老龍下水,至劃船、走龍親,都有龍船歌相伴。龍船歌包括發兵歌、開船歌、遊船歌、賀歌、轉艄歌、收兵歌、哭雨公、得勝歌等。
有些龍船歌沒有歌詞,主要用於協調龍舟橈手的動作,使大家默契配合,動作一致。
龍船歌的節奏,是由情緒和賽事的需要來決定的。它的調子和桂林的民歌調極為相似,有些龍船歌唱出了劃龍船的來曆,唱出了人們祈求老龍王降雨、降福的願望:
哭雨公,我哭喚老龍,喚起老龍去遊江東。
老龍王,多明聖,保我子孫的安康。
龍船歌學好了,端午節也臨近了,江上練兵的各村龍舟都緊鑼密鼓。到了比賽那天,隨著一顆紅色信號彈升入空中,咚咚咚的鼓聲就從起點遠遠傳來,望遠處,龍舟從一個個圓點漸漸擴大,如幾條躍出水麵的飛龍向著終點劃來。棹影如大雁展翅,催動龍舟,萬箭齊發,鼓聲劈浪,浪裏飛歌,觀眾如雲,掌聲、喝彩聲,如海如潮。
競賽中還舉行表演賽,賽哪條龍舟漂亮,賽哪條龍舟歌唱得好聽。隻見一條條裝扮得五彩繽紛的龍舟,徐徐劃過江麵,昂首的老龍遍身紅光流動,黃龍金光燦爛,頸上的小鏡片在陽光下反射出道道的白光。
彩旗獵獵,羅傘輝煌,襯托出龍舟的尊貴地位。羅傘,過去為皇帝禦用之物,今天置於龍舟之上,顯出了人民當家做主的自豪。
隻聽得江麵上,鼓聲、鑼聲、船歌聲、嗩呐聲、鐵炮聲,彙成了一首龍舟表演的交響曲。
(六)安康賽龍舟
龍舟競渡是安康的一種民間民俗活動,長期演繹在漢水流域。
作為以龍為圖騰的漢水氏族,對以龍型的器物有崇拜之意。秦頭楚尾的安康,時而隸楚、隸蜀、隸秦,更變頻繁。東漢至南北朝時期時而歸荊州,時而歸漢中。
東漢時,安康第一任郡令就是湖北荊州人氏劉龍。因荊州地有劃龍舟習俗,這一習俗也因劉龍的到來和倡導而傳至安康地域。安康南北朝時期就有關於龍舟的記載。龍舟競渡自唐代興盛形成風俗,唐詩人元稹《競渡》詩寫道:
吾觀競舟子,因測大竟源。
天地昔將竟,蓬勃晝夜昏。
龍蛇相嗔薄,海岱俱崩奔。
群動皆攪撓,化作流渾渾。
壯哉龍競渡,一競身獨尊。
拾此皆蟻鬥,龍舟何足論。
同時,唐代的劉禹錫、張說、白居易、張建封等,均留下龍舟競渡的詩詞。此習俗自北宋成為民間水上竟技遊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