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黃裳《減字木蘭花?競渡》:
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
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
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
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
該詞寫龍舟競渡奪標的場景,以紅旗、綠柳、煙波、金碧西樓等富有特色的景物和鼓擊、歡聲等震耳欲聾的聲響,來渲染熱烈的氣氛和緊張的行動,再現了當時的火爆場麵。其震動人心的效果,可與潘閬那首著名的描寫錢塘江潮的《酒泉子》相媲美。
安康的龍舟競賽,由於地域和文化方麵的聯係,尤其與楚境接壤,共飲一江漢水的原故,因此在此時已形成風俗。
關於安康龍舟競渡成為安康的民間風俗,還有一件事情可作為例證。1869年,安康貢生劉應秋因被人誣陷參加了反清複明的“複社”組織而被捕入獄,後查無實證才赦還歸裏,在貧窮潦倒中迎來端午節。
劉應秋不願出門,一個人在家喝悶酒,於是寫了《五日》一詩:
煩營情思懶,好意轉多違。
乘靜閑開卷,聞聲似款扉。
無錢忘渡節,有酒不謀饑。
兒伴歡相喚,龍舟已過磯。
隨著時代的演變,龍舟競渡成為安康百姓廣泛參與和熱愛的活動。龍舟競渡便開始定形製、定人數,且出現由龍舟競渡而增設的其它遊樂競標項目。
在古時,安康城區每年農曆五月初三至初六連劃4日,數十千米內的男女老幼觀龍舟,有時形成舉火夜賽的盛況。
當時,安康城區一地的龍舟就有真龍和假龍之分。真龍即專門製作供龍舟競賽的船隻,形似黃瓜,雕有龍頭龍尾及鱗甲,每年隻在端午節賽龍舟時使用,真龍共6條。
假龍則用航運木船筏子臨時用彩布裝飾而成,固定的有8條,不固定的有13條,總計真假龍舟27條。小假龍,即混江龍若幹,不在計算之列。
除安康城區及旬陽、紫陽、嵐皋、白河、石泉縣城每年舉辦龍舟賽外,沿漢江的如大道河、流水鎮、嵐河口、月河口、石梯鋪、青套灣、呂河口、蜀河、瓦房店等地,也間有賽龍舟的習俗。
龍舟競渡作為一種民間習俗,它集祭祀、祈福、競技、鬥誌、爭榮譽為一體,具有一整套程式和比賽辦法。舊時安康祭龍舟分兩種方式,一種是有老龍頭的先在放龍頭的廟裏祭祀。凡祭祀前三日,要求所有劃手先淨身。
祭祀程序一般為先開鑼鼓道場,然後由龍頭兒敬3炷香,眾劃手依次敬香完,行三叩九拜禮。龍頭兒或鄉紳念祭文:“天道玄黃,節至瑞陽,祭祀龍舟,敬拜祖上。漢水湯湯,龍舟鬧江,風調雨順,永保安康。”
祭文完後,要唱一些花鼓詞,然後由劃手護龍頭遊街、下江;另一種是龍頭安裝好進行祭龍,除要求程序與第一種一樣,所不同的是頭一年勝出的龍舟要由輸家的劃手敬拜。敬拜後,本龍舟的劃手要繞船三六九圈,然後帶上艾蒲頭圈,再抬上龍舟遊街下江。
龍舟下水儀式是隆重的,從場麵上擺有香案,香案上有豬頭、羊頭、蒼蒲、粽子和時令瓜果。從程序上先是鼓樂鍾鳴,然後是禮炮。下水儀式開始,先宰殺一個大公雞,讓雞血在香案前滴過後,把雞血順到江水中,叫雞降取意吉祥。有講究的還要請和尚或道士來誦經。
龍舟下水前,龍頭兒要喊,劃手要和:“龍舟下水劃呀劃,劃得鬼神天地怕;龍舟下水拚命劃,劃得對手喊幹達。劃呀劃,劃得江水開銀花;劃呀劃,劃得地上結金瓜……”喊完下水號子,眾劃手把龍舟推下水。
龍舟下水後,就是競賽。競賽分上水賽、下水賽、對岸賽、環繞賽、奪標賽、搶鴨賽、搶豬尿泡賽等。
奪標賽分兩種,一種是在江中插一竹標旗,先搶到為勝;一種是在江中投一浮標,比較滑,誰先抱上船為勝;搶鴨子,就是把鴨子頭頂的毛拔掉,再撒上鹽粉,把鴨子投入江中。鴨子遇鹽疼痛就朝水裏鑽,所有選手下水搶鴨子。誰搶得多誰為勇士,哪個船搶得多哪個船為勝;搶豬尿泡,就是用新鮮豬尿泡若幹,裏麵放上銀子錢幣等,眾選手下水搶,獲勝辦法與搶鴨子相同。
安康龍舟競渡,是我國曆史上北緯線最高的大江大河的龍舟競渡。安康與荊楚的龍舟有血源關係,尤其是屈原第一度流放漢水流域,使安康漢江龍舟競渡更具有紀念屈原的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