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宋墓壁畫表現出時人對現實人世生活的格外迷戀,不僅漢代那種濃厚的神仙天界氣息已非常淡薄,唐代那種鹵薄儀帳所體現的禮教色彩,也消退殆盡,取而代之的則是瑣碎而平淡的日常家居生活的真實寫照。
總的來說,唐宋墓室壁畫演變的總體趨勢便是由威儀轉為平淡,由浩大轉為細微,由政治和精神化向生活和世俗化轉變。
究其原因則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莫過於政治與文化的差異。首先是唐宋政治差異所造成的結果。
從國力方麵來說,唐朝時期為我國最為強盛的時期,而到宋朝時,國力已與唐朝不可同日而語,政治背景和現狀的懸殊,使得宋時國人的自信心一再消沉。
到了宋朝,封建製度已開始走下坡路,禮樂製度也漸漸放鬆了其對世人的束縛,隨著門閥製度的崩潰,士庶通婚已十分常見,這便為貴族文化向平民文化過渡提供了條件,使富民墓室內有壁畫出現成為可能。
政治的變革也促進了文化的變化與發展。文化作為影響世人審美情趣的重要因素,其自身的變化也必將導致世人審美情趣的改變。
到宋時,儒道釋三種文化競相發展,文化的不斷強勢,使儒道釋中共同倡導的孝悌思想在社會上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在宋墓壁畫中以二十四孝為主的孝悌題材之所以頻頻出現,正是由於受到了這種孝道複興思潮的影響。
鑒於孝悌觀念的盛行,晚輩為死去的長輩在墓中進行壁畫裝飾,作為一種盡孝的方式也是順理成章的,然而這種平民審美要求下進行的壁畫創作,必然使壁畫表現出一種更加世俗化、生活化的狀態。
就市井文化方麵來說,由於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宋朝社會已經有要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傾向。宋人享樂主義空前盛行。
伴隨著城市數量的不斷增加,城鎮人口的不斷擴充,市民階級也不斷壯大,他們在物質享受得到滿足的同時,也開始尋求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這便使宋時服務行業十分發達,市民娛樂形式更加多樣化,市井之中,洋溢著一股唐人所不可企及的娛樂之風。作為繪畫藝術的一種形式的壁畫也必將受到這種文化之風影響,不斷向世俗化發展。
除此之外,影響墓室壁畫世俗化傾向的另一重要因素便是墓室結構的變化。
唐朝時期,由於陵墓的浩大,導致其內部作畫空間極為廣闊,這便為浩大、威儀的景致描繪提供了空間條件。到宋朝時期,特別是到南宋時期,皇室貴族與富庶豪門墓室均相對十分狹小,墓室結構也不同於唐朝的前後相通,廣闊平直。
以白沙宋墓為例,宋時磚墓室普遍采取的是仿木結構,室內仿木構建築的梁枋、鬥拱,並施以彩繪,四壁繪滿的壁畫,有的是磚雕與壁畫相結合,有的則在浮雕人物上塗以色彩。
但由於這種仿木結構的局限性,使室內壁畫由原來的方形、長方形變為圓形、六角形、八角形,並且由於受到邊框限製,壁畫篇幅也比唐朝時要小的多,製作浩大之景的空間條件完全喪失,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便是生活畫場景的不斷增加。所以與唐時相比宋墓壁畫更顯生活情趣,小巧而精致。
總之,由唐到宋,政治上由強勢轉為弱勢;經濟上由封建自給自足的傳統經濟模式,轉為帶有資本主義經濟色彩的產銷經濟模式;文化上由單一的貴族文化向平民文化轉變。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轉變,直接影響到墓室壁畫的規格、豐富程度以及描繪內容。
在宋朝集經濟文化大發展的情況下,社會出現前所未有的世俗化傾向,而宋以後由於受到朱熹理學的影響,這種傾向又被打壓,宋以前,由於禮教製度的嚴密,世俗化傾向的出現也不具有倫理的條件。
我國古代最為世俗化的朝代莫過於宋朝。整個時代的風氣如此,作為反映社會生活的繪畫情趣如何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遼聖宗永慶陵墓壁畫
遼聖宗永慶陵位於山穀的山腰中,現陵區內地表尚可見到享堂、祭殿、羨道、陵門等遺跡,是三座陵墓中保存最好的一座。
慶雲山下築有通往陵園的神道,山腳築有陵門。從陵門到陵墓,是一條長1300米,寬3米的神道,神道兩側有望仙殿、禦容殿等建築遺址。
以前慶陵的三座陵墓內都有壁畫,但現在僅在東陵存有摹本並有保存較完好的彩繪壁畫。繪製者應為當時契丹和漢兩族的畫師。
壁畫主要在墓內磚砌仿木結構,內容有裝飾圖案、人物和山水等。墓門及墓內磚砌仿木結構上,飾紅、綠彩,墓門上鴟吻飾黃褐彩。仿木結構細部及墓壁上方,用工筆彩繪龍鳳、花鳥、祥雲、寶珠以及網格狀圖案,是已發現的遼墓彩畫中等級最高的。
在墓道、前室及其東西側室、中室和各甬道壁麵上,場麵宏大,繪有與真人等大的人物圖像70餘幅。墓道兩壁為15名戴圓帽、穿圓領窄袖長衫、執骨朵的儀衛和一匹備有鞍轡的馬。前室南甬道與中室南甬道繪有同樣的儀衛,文官武士叉手而立,表情肅穆,色彩凝重,從而首次發現了契丹民族服飾形象。
前室前半部分兩壁各繪人樂隊,均戴直腳襆頭、穿黑袍。其餘40個人物大部分是男像,多數髡發,少數戴圓帽,極少數戴直腳襆頭,穿圓領窄袖衫,有紫、綠、青等色,腰圍革帶,均拱手或叉手侍立。僅有兩幅並立的女像,右側的戴黑紗帽,穿綠色長袍;左側的梳髻,穿綠色窄袖長袍、紅色中衣,均左衽,腰圍繡帶,手捧披肩,似為前者的侍女。
人像上方都墨書契丹小字榜題。這些榜題人物像第一次證實了契丹族的習俗。墓室的藻井、墓頂也用工筆彩繪龍鳳、牡丹圖案,用色豔麗。
永慶陵中室有四幅巨大的山水畫,清新淡雅,畫技高超,描繪了遼腹地的春、夏、秋、冬四季風光,構圖嚴謹,鳥獸形象生動,應是描繪契丹皇室所在地四季的景色,表現了遼代皇帝的這一喜好,是極其罕見的遼代繪畫珍品,富有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使這座地下宮殿更加富麗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