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先且不評論上述觀點的對錯,令人驚奇的是陳致平緊接著將中華民族的曆史劃分為上古先秦時期、秦漢到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4個階段,又分析了現在中華民族的成分為漢人係、通古斯係、蒙古係、烏粱海係、突厥係、塔吉克係、康藏係、羅麼係、侗傣係、孟吉係、苗傜係、福爾摩係等12個種係之後,用了其後幾乎是全書12冊的規模撰寫的是中國通史,而不是中華民族史。看來陳致平並沒有弄清民族史與國家史的區別究竟在哪裏,所以拜讀陳致平的《中華通史》帶給人的是極大的遺憾。《中華通史》雖然是台灣中華民族史研究的一枝花,但卻沒有秀起來。
盡管如此,台灣對中華民族史的研究的貢獻仍然是巨大的,因為她使中國對中華民族史的研究沒有中斷。相比中國大陸中華民族史研究的冰點狀態,台灣在中華民族史研究上開的這一朵花還是十分嬌豔的。
四、20世紀80年代以後中華民族史研究的新勃興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在改革開放,社會轉型的新背景下,中國對於中華民族史的研究迎來了春天,開始了新的勃興。
這一次中華民族史研究的勃興,是史式帶的頭。1990年11月1日《社會科學報》發表了以“一個振奮當代中國人精神的構想——盡快編撰一部《中華民族史》”為題,報導了史式提出的編纂一部《中華民族史》的倡議。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史式的這一倡議得到了海峽兩岸學者的熱烈回應。史式本人一下子成了中國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學術明星,他到處講演,頻頻在媒體亮相,遊說學者們與他合作編撰中華民族史,組織成立了中華民族史研究會,主編出版了《中華民族史研究》第一輯,一時間熱鬧非凡,編撰中華民族史的議題一下子成了新聞熱點。但是,不知什麼原因,史式打了這麼大的一個響雷,17年過去了,還沒見下過一滴雨。
盡管如此,史式的倡議順應了振興中華民族精神的曆史潮流,其社會影響是巨大的,這主要表現90年代初關於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討論上。1990年12月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廣東發起舉行了中華民族凝聚力首次學術討論會,對這個具有時代意義的問題開展了深入的、廣泛的討。從1990年到1999年,先後召開了9次全國性的中華民族凝聚力學術討論會,5次出版了論文集,並於1992年成立了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會,出版了孔慶榕和曾開垠主編的《中華民族凝聚力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作為中華民族凝聚力學術討論的一個階段性成果。此外,還有伍雄武的《中華民族的形成與凝聚新論》(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的呼應。南方討論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熱烈,在北方也得到了響應,世紀之交先後出版了馬戎、周星主編的《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與發展》(1999年)和盧勳、揚保隆主持的《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與發展》(2000年)。這兩本書各有特點,但又都是對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與發展的理論探討和原因分析。雖然如此,值得注意的是馬戎和周星在書中仍有一章論述了“中華民族在近代曆史上形成”的觀點,這與以往的學者動輒把中華民族的形成推到先秦有重大的區別。
有了對中華民族凝聚力討論的基礎,進入21世紀後,中華民族史的研究開始勃興,2001年蕭君和主編的《中華民族史》和田嘵岫的《中華民族發展史》幾乎同時出版;2007年,尤中的《中華民族發展史》出版,全書三大卷,煌煌500萬言,從而迎來了中華民族史研究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