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蕭君和的《中華民族史》(2001年)

蕭君和在出版《中華民族史》前做了不少學術準備工作,他1999年出版了《《中華民族族體論》,2000年出版了《中華學》。這兩本書對撰寫中華民族史的理論和方法作了探討》,為他撰寫中華民族史打下了基礎。

2001年蕭君和主編的《中華民族史》出版,全書分上、下兩卷,近百萬字。這是自討論中華民族凝聚力以來出版的第一部中華民族史。該書體例獨具特色,全書開頭除導言和中華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兩章以外,以中華民族的起源、中華民族形成的前奏、華夏族的形成和發展、由華夏族向漢族的逐步過渡、漢族的形成、漢族的發展、漢族發展的鼎盛期、由漢族占統治地位的民族格局向中華民族的轉變、中華民族的自在階段、中華民族在自在階段中的北方少數民族、中華民族在自在階段中的南方少數民族、中華民族自覺、中華民族的解放鬥爭等12章的框架,論述了中華民族起源、形成和發展和曆史。與上述不同時期出版的不同版本的中華民族史相比,顯然,蕭君和的《中華民族史》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其實,蕭君和的《中華民族史》的最重要的學術價值並不在他主編《中華民族史》的框架,而在於他在對中華民族定義所作的質疑。在“何謂中華民族史”一節中,他明白表示“不認同現有的各種《辭典》、《辭海》關於中華民族是我國各民族盼總稱”的觀點,而認同“中華民族是主要生活於中華地域裏的以中華文化為主要紐帶而構成的包括漢族等56個民族以及世界華人在內的民族共同體。”盡管這個關於中華民族的定義還大有於商榷之處,但對“中華民族是我國各民族盼總稱”的所謂權威觀點提出否定性的意見應該是一大進步。

(二)田嘵岫的《中華民族發展史》(2001年)

真是無巧不成書,同年田嘵岫的《中華民族發展史》也出版了,而且也是8月,這是自討論中華民族凝聚力以來出版的,與蕭君和主編的《中華民族史》可以並列為第一部的又一部中華民族史,所不同的是田著為個人獨著,蕭著為集體所撰;前者36萬字,後者92萬字。

從體例上來說田嘵岫的《中華民族發展史》分為從遠古到華族的形成、夏商周三代中華文化模式的定型、秦漢兩期中華民族內部的新格局、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邊疆各族向中原的彙聚融合、五代十國宋遼金元中華民族的再凝聚、明清兩朝中華民族鞏固發展6編。但從內容和篇幅的安排來看,田曉岫研究的深度和注意的焦點顯然是在秦漢(包括秦漢)之前,這顯然是不平衡的。

該書最有價值的是提出了整個中華民族發展模式為“攪拌式”。就是說,在中華民族發展數千年的曆史過程中,一方麵,中原族群不斷向邊疆遷徙,與周邊族群融合,把中原文化帶到邊疆,促進周邊族群的發展;另一方麵,邊疆族群也不斷向中原彙聚,輸入新的血液,充實新的內容,使中華民族的主體族不斷壯大,文化不斷豐富。如此循環往複,不斷發生彙聚、融合、分解、組合、再分解、再組合的攪拌運動。曆數千年之久,形成中華民族內部各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一“攪拌”運動的總趨勢,是使中華大地上出現的分散族群不斷彙聚,不斷在更深層次上反複聚合,促使中華民族內部各族文化內核更為趨同,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