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田曉岫認為中華民族形成可以追溯到夏朝之前的帝舜時代,其標誌是這個時期中國已經從部落和部落聯盟進入了民族和國家的階段的觀點顯然是把中華民族的起源與中華民族的形成,兩個不同內涵的問題混在一起了。盡管有一些可商榷之處,該書與蕭君和的《中華民族史》一樣,對於中華民族史的研究有著承前啟後的意義。

(三)尤中的《中華民族發展史》(2007年)

誰也沒有想到,80高齡的尤中,在他80華誕前夕,由雲南出版集團晨光出版社推出了由他獨著、500萬言的《中華民族發展史》。首先不得不說的是麵對這三大卷`16開本、3625頁的輝煌巨著,筆者由衷地敬佩尤中先生治學的勤奮,令人敬仰。如此巨著不是一下子可以拜讀完畢的,而出版者對此巨著延請了民族史研究的專家、學者及資深編審、高級校對對其進行了高標淮、嚴要求的編審、校對,故對此巨著有一個介紹性的評價,由出版者為該書撰寫的前言說:

“《中華民族發展史》。在長篇《緒論》之後,共列有8章97節383目,一些目後還列有子目、次子目,體例及篇章結構嚴謹,內容博大,而且史料十分豐富。全書以中國古代正統王朝的興替作為時間主幹,劃分為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遼宋金、元、明、清八個曆史時期,簡述中國原始人、原始族群等原始社會簡況後,從公元前21世紀建立的夏朝開始,至1911年清朝滅亡為止,將約4000多年漫長的中國曆史時期中,族係紛繁、複雜的眾多古代民族的產生、演變、發展,及其在友好交往、時而矛盾鬥爭甚至發生爭戰的曆史過程中,實現了相互促進、相互融合,共同向前發展的曆史,以劃分地域為基礎,進行了全麵、係統的論述。形成近現代中華民族56個兄弟民族的源頭,是先秦以來的中國各古代民族,其族係紛繁、複雜,古民族稱謂眾多,相互關係密切而交錯複雜,曆史發展時間漫長;而記述古民族情況的史籍浩如煙海,史料極其豐富,對有關史實事件的記述,頭緒繁多而交織錯雜、參差不一,要從中理出明晰的曆史主線,正本清源,探尋其中的曆史發展規律,確實十分艱難。尤中先生憑借他數十年來在民族史教學與科研中所積累和掌握的豐富民族史史料、所取得的豐碩科研成果,加上不斷的艱辛探索,終於構建成他獨具學術創見的中華民族發展史的體係,明晰地論述了中國眾多古代民族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曆史發展狀況及其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中的曆史地位,理清了各古代民族曆史發展的源與流,從而為中華民族古代曆史勾畫出清楚的全貌。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最主要的學術成就和學術貢獻。”

雖然對此巨著懷有敬佩的心情,但是初初泛讀以後,覺得尤中的《中華民族發展史》與陳致平的《中華通史》可有一比:一是兩者都是以個人之力完成大著;二是兩者規模都巨大,前者500萬言,後者340餘萬言;三是兩者都以曆代王朝為坐標,但前者說是中國民族史,後者說是中國國家史更確切一點。但不管今後人們如何評價尤中的《中華民族發展史》,他與大家一起迎來了中華民族史研究的春天卻是無疑的。

五、結語:中華民族史的研究任重而道遠

中華民族史的研究走了85年曆程,總體上看成了一個馬鞍型,即從常乃惪的《中華民族小史》開先河,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形成一個高峰,至50到70年代跌入低穀,再到80年代以後又形成一個高峰。真可謂蜿蜒曲折,取得今天這樣的成果實屬不易。

認真來說,由於中華民族史的研究是一個具有時代意義和民族責任的重大課題,許多問題至今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如什麼是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究竟形成於何時?中華民族形成的過程如何分期?中華民族的發展過程又如何分期·中華民族內部的結構如何?組成中華民族的成份稱“民族”還是“族群”,或是其他什麼?中華民族的族稱又如何確定?中華民族的認同如何?中華民族能確定為“國族”嗎?凡此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是需要認真和深入討論的。因此,當我們回顧了中華民族史研究的85年曆程後,深感為了中華民族的複興,中華民族史研究的任務還任重道遠。

嗚謝:上海大學人類學07級博士生農輝鋒和廣西民族大學文化人類學06級碩士生韋小鵬為本文搜集資料有貢獻,特此致謝!

參考文獻

(一)論著

[1]費孝通等著:在出版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年。

[2]費孝通主編:《中華民族研究新探索》,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1991年。

[3]費孝通主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修訂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