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福納吉,目的是求祈和希望對生活和經營有利的環境,這環境包括人的環境和自然的環境。
祈福的方式很多,其表現形式融合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祭祀、祝福、拜壽的活動當中。祈福納吉,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無不心而往之。
(一)康熙寫福祈福
1673年,清朝康熙皇帝為祖母孝莊太後“請福續壽”,寫下了震爍古今的“長壽之福”。
康熙皇帝一生酷愛書法,但卻很少題字,所以康熙禦筆是曆代皇帝的筆墨中流傳最少的,於是這就有了“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說法。
傳說,康熙一生流傳下來的就剩三個字:“無為”“福”。無為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而“天下第一福”,則存於北京恭王府中的福字碑上。
康熙帝年幼喪母,由孝莊皇太後一手把他撫養長大的。1673年,孝莊太後60歲大壽將至,卻不料突染沉屙。康熙查知上古有“承帝事”請福續壽之說,遂決定為祖母請福。
在沐浴齋戒三日之後,康熙精選了一隻上鐫“賜福蒼生”正楷四金字的毛筆,在絲絹製作的紙箋上,一氣嗬成,寫就了傾注對祖母摯愛的“福”字,並決定破例加蓋“康熙禦筆之寶”印璽。
印璽是皇帝權力的象征,一般隻能蓋在聖旨和重要的公務文件上,絕對不可能蓋在一般的書法作品上。而且,印璽既沒有蓋在福字的左下方,也沒有蓋在福字的右上方,而是鄭重地蓋在福字的正上方,寓意“鴻運當頭,福星高照”。孝莊太後自得到了這福字,百病全消,以75歲高齡得以善終。
康熙傾注愛心所寫的這個福字,有意無意間還創造了許多空前的紀錄。
其一,由於福、壽兩字字形差異太大。因此,自古以來,從未有哪個書法家把福、壽合為一字來書寫。
康熙禦書的右半部,正好是王羲之《蘭亭序》中壽字的寫法,由此成為現存曆代墨寶中唯一的將福、壽寫在同一個字裏的福字,堪稱福中有壽,福壽雙全之福。
其二,這一福字中暗含“多子、多才、財、多田、多壽、多福”數個漢字,是古往今來,獨一無二的五福合一之福。
其三,此福的書寫,不同於民間常用的飽滿方正,其字形窄而狹長,為瘦,音諧壽,世稱長瘦福,即長壽之福。
也就是從這個福字起,清朝有了每年新年禦賜福字的定例。
孝莊太後於臨終前,為了永久保存孫子玄燁送給自己的這個彌為珍貴的福字,親命將其刻在石碑上,佇立於宮內。
乾隆繼位後,將“天下第一福”賜給自己的寵臣和珅。和珅命人運來幾千塊太湖石,在自己的府邸後花園砌成一條巨龍,這條龍的位置正好在京城的龍脈上,他將“天下第一福”藏在龍穴之中悉心供奉。
更為珍貴的是,碑的正上方刻有康熙的禦璽之印以鎮福,這更是其它曆史傳碑無法相比的。因此,這個福字也就不能倒貼。
這通福字碑是康熙禦筆的再現,其給人以莊重、典雅、返璞歸真的視覺,且富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二)皇室賜福軼事
在民間,還流傳著一些清朝皇室賜福的故事。據說,清朝的慈禧太後愛看京戲,常賞賜藝人一點兒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