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古代祈福納吉的軼聞(2 / 2)

一次,慈禧看完著名演員楊小樓的戲後,便把他召到眼前,指著滿桌子的糕點說:“這一些賜給你,帶回去吧!”

楊小樓叩頭謝恩,但他心裏不想要糕點,於是便壯著膽子說:“叩謝老佛爺,這些貴重之物,奴才不敢領,請另外恩賜點。”

“要什麼?”慈禧此時的心情很不錯,並未發怒。

楊小樓又叩頭說:“老佛爺洪福齊天,不知可否賜個字給奴才。”

慈禧聽了,一時高興,便讓太監捧來了筆墨紙硯。慈禧舉筆一揮,就寫了一個“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爺,看了慈禧寫的字,悄悄地說:“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的呢!”

楊小樓一看,這字寫錯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議論,豈非是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太後一怒就會要了自己的命。這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急得他直冒冷汗。

此時,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了。慈禧太後也覺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讓楊小樓拿去錯字,又不好意思再要過來。

還是旁邊的李蓮英腦子反應快,他笑嗬嗬地說:“老佛爺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點呀!”

楊小樓一聽,腦筋一下子就轉過彎來了,於是他連忙叩首道:“老佛爺福多,這萬人之上之福,奴才怎麼敢領呢!”

慈禧太後正為下不了台而發愁呢!聽這麼一說,她也急忙順水推舟,笑著說:“好吧,隔天再賜你吧。”就這樣,李蓮英為兩人解脫了窘境。

關於賜福之習,在清代光緒年間,還有一個天龍賜福樂壞道台的故事。

話說清光緒三十三年臘月,濱江關道道員杜學瀛受黑龍江巡撫程德全指派,護送鰉魚、鹿筋、熊掌等貢品進京。杜學瀛臘月二十到達皇宮大內,正趕上光緒帝在乾清宮舉行禦筆賜福儀式。皇帝寫的第一個“福”字要懸掛於乾清宮正殿,其餘張貼宮廷內苑各處,及賞賜王公寵臣和各省將軍督撫。杜學瀛運氣好,有幸得到了皇帝禦筆“福”字,這讓他實在是受寵若驚。

從京城回到道台府,杜學瀛逢人便講,給別人看皇帝禦賜的福字。杜學瀛還說,能在賜福儀式上得到皇帝禦筆福字的,每年隻有10餘人。杜學瀛把禦賜的福字掛在了會客廳內,謂之“福字廳”。

膳房膳長鄭興文想趁著道台的高興勁兒,為他做一道以福為主題的菜肴。鄭興文心想,都說皇帝是真龍天子,是天龍,天龍禦賜的福,不就是“天龍賜福”嗎?想到這兒,他決定用天龍賜福為菜名,琢磨一道吉祥菜。

鄭興文選擇一條鬆花江鼇花魚,把魚頭修飾成龍頭狀,魚身去骨改刀成龍身,用清蒸的方法製成一條雪白的銀龍圍於盤內,又取4塊豬方肉,稱為福肉,在肉皮上刻上萬福圖案,然後紅燒成菜。

鄭興文親手把這道菜端到杜學瀛的麵前。杜道台看著眼前色彩鮮明的菜肴,顯得有些吃驚。這哪是菜呀,分明是一件藝術品。

於是,杜學瀛問一旁的鄭興文:“這道菜叫什麼名呀?”

鄭興文回答:“天龍賜福”。

杜學瀛一聽這個名字,禁不住連連稱好,這道菜也就因此流傳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