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貼福字的起源及傳說(1 / 2)

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

春節貼福字,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一)貼福字的緣由

民間有種傳說,貼福字源於3000多年前的周朝輔佐周武王,建立周朝的大功臣薑子牙。

據《史記》記載,薑子牙80歲時被周文王重用,因隨周武王伐紂有功,被封在山東營丘,建立了齊國。薑子牙的後人就以齊國的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

薑子牙的神奇故事,經過小說《封神榜》的渲染,廣為流傳在民間,成了人們心中的一個神化人物。傳說,薑子牙封神時,他老婆也來討封。

薑子牙說:“你嫁到我家窮了一輩子,你命窮,封你為窮神吧。”

老婆一聽有個神字很滿意,便問占哪裏?薑子牙說:“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

這事傳出去後,老百姓就在門窗上雕刻福字,過年到處貼上大福字,就是牛棚、豬圈、雞舍、廁所、糞堆也貼上便於區別的倒福字,驅趕窮神。給人視覺和心理不雅的地方倒貼福字,成了一種共識和約定俗成。

從此,家家過年貼福字,就是告訴窮神,我這裏是有福的地方,你千萬不能進來。福字,就是擺脫窮困、追求幸福的象征。這隻是一個傳說,體現了百姓們向往好運的心念。

福解釋為福氣、福運。在宋代吳自牧的《夢梁錄》中說,士庶之家不論大小家,都打掃門庭,除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貼春牌,就是把福字寫在紅紙上,貼在大門上。

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二)倒貼福字的傳說

民間為了體現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祝願,在門前貼上福字,甚至後來將福字倒過來貼,以求諧音“福倒了”,“福氣已到”。

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個傳說。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年元宵節出訪,在一個鎮上看見一幅畫,畫了一個騎在馬上的赤腳女人抱著大西瓜。由於當朝的馬皇後是淮西人,朱元璋認為是譏諷馬皇後出身寒微。

在古代,細腳是身份的象征,隻有富家小姐纏足。於是朱元璋大怒,命令禦林軍把畫畫的人和圍觀的人家滿門抄斬。心腹還悄悄在掛畫的那家門口倒貼一個福字作記號。

好心的馬皇後得知此事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都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後的旨意自然沒有人敢違抗,於是家家戶戶的門上都貼上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

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之後,大怒,立即命令禦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